合不上的高压锅
这个高压锅怎么用,我已经教过母亲好几次了,但她每次盖盖子还是会费一番周折。合不上的情况经常发生,合上好像是碰巧。母亲常说:“这个高压锅弄不好是有危险的。”这一句话更加增加了她对操作的不确定性,即使合上了,心里也不确定是否百分之百没问题了。难道,这个高压锅是给年轻人设计的?母亲在操作的时候,我站在一旁,看她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她先把两个手柄对上,然后再旋转,把上下手柄又错开。发现没有盖好,她就没了计划,向左向右旋转锅盖尝试,靠手臂的感觉寻找位置。其实,这个高压锅有两个关键的信息引导用户的操作。一个是锅盖边缘的箭头和下半把手上的箭头对上的时候,意味着锅盖已经落到了锅体的卡位轨道了。这时你可以旋转锅盖,两个把手对上的时候,会听到“啪”的一声,锅盖就盖好了。母亲之所以不能正确的使用,是因为锅盖所提供的引导和反馈就不在她的预期里面。第一,锅盖进入正确的卡位轨道,从外观上也应该在一个整合好的位置。然而,锅盖位置对的时候,把手却是错开的,这给了她一个困惑的信息。而那两个需要对齐的小箭头一个是不锈钢上的钢印,一个却注塑成型在黑色的热固性塑料把手上。在厨房里不算明亮的光照下,你很难看清楚把手上的记号,同时也没想到要把两种不同材料上的记号对在一起。再者说,这两个小箭头真有点隔海相望、遥相呼应的意思,即使对上了,也像是在向对方喊话,而不是成功牵手、成为一体。第二,如果锅盖完全盖好了,最自然的反馈应该是什么?是锅盖打不开。就像我的同事,他每次把门锁好,明明听到锁合上的声音了,他还要用肩膀去撞一下门,以确认万无一失。听到“啪”的一声,锅盖就合上了。但是,母亲不知道会有这“啪”的一声,也就不会去寻找这个声音。或者锅盖在每个位置都会听到撞击的声音,她不好判断到底哪一个是真“啪”,哪一个是假“啪”。自然,她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获得反馈——尝试打开它。产品要给用户行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提供明确的、持续的和自然的引导和反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断断续续的或人为创造的引导和反馈信息。我觉得可以设置一个更容易识别的对齐信号,明确告知用户锅盖进入卡位的角度。其实,有了第一部操作,再把上下把手合上的时候,就相对容易了,因为上下把手本身就有合二为一的含义和趋势。想到母亲为了给我们做一顿饭,要在灶台被高压锅的锅盖困扰,我不免有点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