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李遂熏肉,迎圣诞老人
作者:李广生
在顺义生活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就相信了“顺义无特色美食”的说法。特色美食,要么在极偏僻的地方寻,以其食材特殊;要么在极繁华的地方寻,以其食客挑剔。食材和食客,就像是特色美食的父亲和母亲一样,他们的结合,让特色美食诞生。
山珍海味,可食者甚多,而在当地,吃法简单粗糙,或蒸、或煮、或炖,既不讲究调味,也不讲究火候,更遑论色香味形器,囫囵一大锅,满满一大碗,看似暴殄天物,实则别有风味,现代人越来越喜欢这种原生态吃法,此为食材造就的美食;通衢大邑,南来北往,有做官的,有经商的,有贩夫走卒,还有文人墨客,口味不一,要求各异,有的食不厌精,有的仅为填饱肚子,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显神通,此为食客造就的美食。
顺义,既没有山珍野味,也不是通衢大邑,“无特色美食”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我发现了熏肉,并被其折服,这一观念才得以彻底转变。我是做教育的,转变教育观念之难,深有体会。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其实没必要讲太多、看太多,动手做一做,实践一下,观念自然发生转变。理论和实践,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真的不好说,也许是互为因果吧。顺义有没有特色美食,尝尝熏肉就知道了,熏肉好不好吃,买一点,吃几口,咂摸咂摸,也就知道了。当然啦,做教育绝不像吃熏肉这么简单,否则我就该下岗了。
从顺义到平谷,有五条路,最南面一条是京平高速,向北依次为顺平南线、顺平路、白马路、昌金路。为了接人,我经常走顺平南线,再经木燕路上顺平路。走顺平南线,要经过牌楼村。村东头的路北,竖着一块牌子,写着四个大字“牌楼熏肉”。牌子旁边是一家小店儿,非常简陋,简陋到你都怀疑它的卫生条件。第一次见到它,就想停车买一点尝尝。我不贪吃,但我喜欢故事。我相信每一个冠以村名的食物,其背后都可能会有一段好玩的故事。我担心,多年以后,人们只剩下了吃了,却把故事忘了。
终于有一次,行程不是很紧,在路边停好车,第一次走进小店儿。外面虽然简陋,里面的食物却很丰富,猪头肉、肘子、猪蹄、肉肠、猪肝、猪心、猪肺、猪肚、整鸡、羊杂,摆放得整整齐齐,可谓琳琅满目。进入店内,便闻到浓郁的烟熏的气味,混合着肉香,不仅不刺鼻,反而让人唇齿生津,垂涎欲滴。每一种食物的表面,都泛着油光红润的色泽。特别一说的就是这色泽,淡黄、深红、酱紫、略带一点褐色,那么的和谐、稳重、大气,摆在托盘上,在昏暗的小屋里,真像是油画里的静物,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一名潜心研究美食多年的业余厨子,我知道熏出这种颜色,一定费了不少心血,而且全凭老道的经验。
色香在我看来是过关了,不知道味道如何。买了一根肉肠,两个猪蹄,一块猪头肉,掰一块,放到嘴里。先是一股熏香,在口腔内缓缓升腾,第一感觉非常棒;咀嚼几下,牙齿的挤压和研磨下,肉香涌了出来,先是淡淡的,然后浓浓的,让人感觉到惊讶,怎么这么香!肉香和熏香混合在一起,从齿间爬上舌尖,又从舌尖弥散到整个口腔,在口腔中徘徊、回荡,像晨雾笼罩着大地,慢慢的就浸润到百肢百骸,整个人被快乐包裹起来。如果你喜欢听古典交响乐,一定熟悉这种感觉——全身心融化在音乐之中,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音符的魅力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口感我也喜欢。熏制之后,肉质更加细密、细腻,富于弹性,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软而不烂,刚刚好。
从此之后,我就喜欢上熏肉。每次回老家,如果顺路,都要买上一点,老爸老妈,也挺喜欢。
我曾多次要求参观他们的后厨,但都被婉拒。我对店主人说,我只是好奇,想看看加工现场,并非偷学手艺,我是教书的。为了得到允许,我向他表白:“你看我这模样、气质和打扮,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一看就是搞研究的,怎么会是偷艺的厨子呢?”他看了看我说:“我不敢说你是厨子,但你真不像研究学问的,倒像是研究吃的。”我向他请教熏肉用的锯末的材料和比例,他守口如瓶。
后来听说,牌楼还有一家熏肉小店,在村西头,路南;后来又听说,南彩还有一家熏肉店,在民间知名度很高。既然如此,何不比较一下?周末,我先去牌楼,在村西头路南的店,买了熏肠;又去村东头路北的店,买了熏肠、熏鸡、熏肚和熏肺;然后驱车赶往南彩,找到那家好像名为老范熏肉的店,买了熏肠、熏肘子。回到家,各切了一点,分别品尝,不分高下。
关于熏肉,相关资料不多,据说清嘉庆年间,李遂熏肉即名扬京城,由此看来,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却没有人挖掘一下,实在可惜。大故事要有人讲,小故事也要有人讲,这样才好。
今天是圣诞节,大家都在讲圣诞老人的故事,挺好,孩子们喜欢。何不切一碟熏肠,啃一块熏猪蹄,在流光溢彩的圣诞树下,吃李遂熏肉,迎圣诞老人?
[身边美食]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