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娴尼姑和勤勉和尚

静娴尼姑和勤勉和尚

作者:李广生

今天是周末,“教育人生”奉献一篇小说,以弥补连日来“生命课堂”对大家的折磨。

周末愉快!

山不大,却有两座寺院,分别在山的两侧,左边的是庵,住着静娴尼姑,右边的是庙,住着勤勉和尚。

静娴喜欢看日出,为什么喜欢,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勤勉喜欢看日落,和静娴一样,他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喜欢。

同一颗太阳,在静娴的注视下升起,在勤勉的凝视中落下。

二人从不往来,守着各自的寺院,青灯古刹,诵经礼佛。

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源头不知在哪里,顺着山谷流淌过来,曲曲折折,但清澈见底。

静娴尼姑每天早晨去挑水。一条小扁担,两只小木桶,打满水,颤颤悠悠,顺着小路上山。

勤勉和尚每天傍晚去挑水。一条大扁担,两只大木桶,打满水,大步流星,顺着小路上山。

山半腰,小路分开,一条向左,通向庵,一条向右,通向庙。

有块青石,在三岔路的正中,蒲团大小,正适合一个人坐下休憩。

有一天,勤勉和尚去挑水,发现岔路口旁边的草,倒下一小片,似乎有人坐过的样子。他望望上山的路,又看看下山的路,回到庙里,把这块青石搬来。青石原是一座佛像的底座,佛像早已经被毁,也许是被盗,只留下这个底座,掩没在杂草丛中。

第二天早晨,静娴尼姑挑水山上,来到岔路口,看到了这块青石。她没感到任何意外,就像它一直在这里一样,放下扁担,坐在上面休息。

满眼的绿在她面前浮动,一种很轻柔的感觉顺着目光,蜿蜒到心里。她用感觉区分颜色,绿是痒痒的、暖暖的、柔柔的感觉。诵经到深夜,某一句经文突然有所触动时,也是这种感觉。她放任自己的感觉,让它们与眼前的绿亲密接触。这一刻,任何的清规戒律都不存在,她静静地,但肆无忌惮。

傍晚,勤勉和尚挑水走到岔路,停下来,放下扁担,也坐在青石上休息。其实他不用休息,但又觉得还是坐一会儿的好。几只小鸟从他眼前飞过,他认识它们。山上的每一只鸟,他似乎都认识,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几天前,这几只小鸟中的一只,在他打坐的时候,落在他的肩上,又跳到他的头上,在他的光头上,蹭自己的喙。勤勉感觉到它的喙还是柔软的,是一只刚出窝的小鸟。

静娴站起身,整理好扁担,挑上水桶,向左边的岔路走去。红润的太阳,已经从云海中探出头,怜爱的看着她。

勤勉站起身,整理好扁担,挑上水桶,向右边的岔路走去。疲倦的落日,正滑向另一座山的背后,似乎有些依依不舍。

整个白天,青石都在睡觉。在佛像脚下的那么多年,他养成了白天睡觉的习惯。佛像也是如此。白天,那么多人求他、拜他,向他祈祷、承诺,他都听不见,也不知道,因为他睡着了。入夜之后,佛像首先醒来,随后青石也醒来。他们一言不发,各自想着心事。从他们到一起以来,从未说过一句话,但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忽然有一天,青石醒来后发现自己身上轻松了很多,他意识到佛像走了。他依旧沉默,说不上是高兴还是悲伤。

被静娴坐过之后,青石知道自己该睡了。

被勤勉坐过之后,青石知道自己该醒了。

在漫长的夜里,他们三个——静娴、勤勉、青石,都醒着。山风掠过青石,吹到了庵里,静娴坐在蒲团上。山风在她的肩上转了一圈,没有得到回应,就转向庙里。勤勉也在打坐,双目低垂。山风晃动了一下他面前的油灯,自觉无趣,又回到青石那边。

春天来了,山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姹紫嫣红,两条花径,在青石身后分开;

夏天来了,草木繁茂,像是绿毯子把整个山包裹起来,青石身后,留下两条弯弯曲曲的裂痕;

秋天来了,花落了,草枯了,青石身后,两条小路更加明显;

冬天来了,白雪覆盖了小路,两行脚印,在青石身后分开。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有一天清晨,静娴休息时不小心把念珠遗落在青石上,她想,反正明天还要去挑水,这里也少有人来,索性明天顺路取回来;没有念珠,这一天一夜,静娴心里空落落的。想去拿,但又不让自己下山,不知道为什么。

那天傍晚,勤勉发现了念珠。拿起来,又放下,放下来,又拿起。他第一次没有注意到落日是如何消失在山后的。最后,他把念珠揣进怀里,口诵经文,挑水上山。

第二天一早,静娴起的比平时早了一些,匆匆下山挑水。老远看到青石上那串念珠还在,就放慢了脚步,高兴,还是失落,她自己也说不清。她没有拿念珠,径直走向小溪,打满水,再次来到青石边。

静娴坐下休息,顺手拿起念珠,在手上转了两下,忽然觉得异样,仔细端详起来。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静娴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她把念珠揣进怀里,口诵经文,挑水上山。

青石知道,自己该睡了。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