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为啥这么难?

换位思考为啥这么难?
作者:李广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通过语言进行思考。换位思考之所以难,难就难在人们只关注换位和思考了,却忽视了语言。这就像过河一样,必须要有一条船,或是一座桥,才能由此岸到达彼岸。如果只关注此岸和彼岸,只是在此岸遥望或遥想彼岸,一辈子也过不去。语言便是这座桥或这条船。

当我们尝试着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总希望与对方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但很难,为什么?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位置在哪里都不敢确定,而且根本不知道对方的位置在哪里,何谈换位?假使我们知道对方的位置在哪了,其实也就没有必要换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自己和对方之间建起一座桥、或找到一条船,才能引导自己找到对方的藏身之处。这座桥或这条船,便是语言。

俗话说“听话听音儿”。他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要表达什么。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但语言所呈现的往往是冰山的一角,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内涵,藏在语言的背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听话听音儿”是一种能力,要能够听出弦外之音。沿着语言的线索,探寻言说者的真实意图,这是倾听的奥秘,所以我在创意读写第四课“让人物开口说话”中这样说:语言是一个人的标签,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昨天晚上,我在“创意读写联盟”微信群跟大家讲了我的亲身经历。在老家,我在屋里看书,老妈在厨房做饭,饭做好了,老妈喊我们:“饭熟了。”我随口应道:“知道了。”但没有动,依然看书。过一会儿,老妈又喊:“饭熟了!”我又应道:“知道了。”但还没有动。老爸进来问我:“你知道什么了?”我一愣,答道:“不是饭熟了吗?”老爸说:“你妈想跟一起吃饭。”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听到了,但没有听懂,其实自己啥也不知道。

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时常要求自己换位思考,多替他们着想,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幸福快乐。但是让我——一个四十几岁的人,和他们——两个八十几岁的人进行换位,凭空揣摩是很难实现的。四十年的人生差距,岂能说换就换?唯有依靠语言这条小船或这座小桥,我才能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他们对我的深深爱意和对我的深深依恋,以及岁月带给他们的深深无奈和深深期盼。所以,我一再强调倾听,认真地倾听、用心的倾听。所以,我在创意读写第四课的开篇就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认真倾听过周围的人说话?

人们习惯于固守自己的言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就像守卫自己的城堡一样,既不肯走出去也不让别人踏进来,于是换位思考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就变成了所有人遥遥无期的幻想。从自己的语言城堡里走出来,搭乘语言的小船,进入对方的语言城堡,在这一过程中,换位思考自然而然的就实现了。所以,我在创意读写第四课中强调了一点——“忘掉自己”。所谓“忘掉自己”就是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语言城堡,走出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对自己束缚。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对自己的表白越多,不但不能增进理解,反而会与周围的人隔阂越深。回忆一下你与家人、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争吵,不都是相互表白自己吗,不都是指责对方吗?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让对方理解自己,最好的办法不是表白,而是倾听。当你乘着语言的小船或沿着语言的小桥,走进对方的语言城堡,可能你会发现,原来他想的和他说的并不一样,或是说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理解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你没有必要急赤白脸的表白或是反反复复的强调。你理解了他,他就理解了你——事情往往这样,但并不绝对。绝对的是——你不理解他,他不会理解你。

创作对话的过程,就是让写作者搭乘语言的小船探秘对方语言城堡——心灵世界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位母亲,让孩子学习这门课程,让孩子创作一段你们之间的对话,比如围绕学习这个主题,其实就是给孩子提供一次走进你的心灵世界的机会。孩子尝试着用你的口吻、用你的方式、用你的思维说话,不正是与你实现了换位思考吗,你还用死乞白赖的表白自己、教育孩子吗,而让孩子觉得你喋喋不休、不可理喻。如果你是一个成人,也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尝试着创作一篇对话,你与朋友讨论职称问题。当你换一个身份言说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坚冰也在悄悄融化。我让刚刚从四川游玩归来的盟友涛涛创作一篇对话:大佛,我想对你说。她的思绪真的流淌起来,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篇,她提到了随和、淡定、尽职、磊落。她说自己很高兴,为什么?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她再次明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忘记自己,也许会让自己更加清晰,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我多次强调,创意读写其目的并不在于读写,这节课我们关注的是理解,让人物开口说话,实际上就是让心灵之门打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