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设计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壹 顺势而为

无论草坪上的路如何铺设,总有人偏离路径踩踏草坪。为了提醒路人,管理者在草坪边上插上各种“爱护花草”的标语。与其说是提醒,不如说是给成年人教授幼儿园时期的道理。即便如此,年年修复被踩坏的草坪也必不可少。管理者经常把践踏草坪冠以素质低下,想必他肯定是没有抄过近路喽?

人到底怎么走路,那可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铺,才能恰当好处地引导、方便行人?多少设计师研究了周围的环境与人们的常规活动,从人类学的角度寻找一条路径,然而还是出现草坪被踩,有些路却鲜有人走的情况。有人想到一个办法:把草坪铺设好后就直接交付使用。没过多长时间,就应验了鲁迅那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后,在踩踏过的草坪上把石板铺上。

不过,这种看似有效的做法,却有一个让某些人作梗的事情。设计师如果这样干活,那也太简单了吧,你把规划小路的任务让一帮无知的人踩出来,你干了什么呢,我怎么给你报酬?先铺路,后种草,一气呵成,你这还要等待一阵子,设计师的先见之明哪里去了?再往深了说,你让这些缺乏灵魂的人恣意践踏草坪,一旦形成了坏习惯,如何建设精神文明,你的价值引领呢?行人自顾自地走路,得着方便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会有人停下脚步赞美设计师。好的设计,看不到人为设计的痕迹,经常与无意识的行为浑然一体。这,便是“无为”了。倘若你要做一个“有为”的设计,让看路的人满意,而走路的人可就不好受了。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校门是朝南开的,但是有很多学生都住在北校墙外。明明学校就在眼前,甚至都看到教室就在不远处,还要绕好大一圈才能进校园,所以翻墙而入就成家常便饭了。这不是什么便利的诱惑,只是行走这段路的过程太煎熬了。顺着墙根走,一路上都要克制自己翻墙的冲动。翻墙的人多了,自然就把墙上的砖块碰掉了,直至最后走出了一个豁口。学校再雇上泥瓦匠把活口堵上。为了限制学生翻墙,学校不定期地让老师们蹲在墙根下抓学生。被抓的有男生,有女生,有新手,有惯犯,一个个低着头站在墙底下,就像要被执行枪决似的。即使这样,翻墙禁而不绝。豁口堵上又开了,开了又堵上,即使在墙头上铺上玻璃碴子铁丝网也无济于事。在我的记忆里,那一面墙就没有完整过。有一次,一个体育老师要去北墙外办点事。如果要从正门绕的话,至少要多走出百倍的距离。这位经常抓人的老师问我们:“好翻不好翻?”我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只见这位老师环顾了一下四周,看没有其他人,纵身一跃,眨眼功夫就到了墙外。不愧是体育老师,那身手让我们这些中学生啧啧称赞。

后来学校重建,施工时为了货运方便,干脆从后墙开门。完工后把这扇门留下来,至此翻墙者几乎绝迹。我估摸着,当年有些领导肯定是跟翻墙这件事杠上了,并冠以各种恶名。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遵规守纪,绕一大圈走正门,那一定是教育和管理的成就,完全称得上一项业绩了。

堵,面临的后果就是低效的斗争与消耗。如果顺势而为,总会令人担心这“势”的走向会不会出问题。我们到底如何去判断这“势”的方向偏倚呢?老子讲,没事不要生事,用现在的话讲叫“不要搞事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一棵树,你如果不管它,自然会直溜溜地向上生长。如果有枝长偏了,就剪掉它,长歪了,矫正一下。小打小闹,目的就是不偏不倚,避免大风来了受力偏移导致树干折损。可是如果有人说这树都直直的,没有特色。于是强行设计,让它成为一颗明星树,这便是“有为”了。

这是我在西安一个公园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早晨,在这个没有水的池子边上,每隔两米就站着一个跳舞锻炼的人。没有人安排位置,但却秩序井然。大家都看着池边的亭台上的领舞者,越是接近亭台,动作就越规范,离亭台最远的位置跳得是最差的。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离领舞者近一点啊,这样不是学得更快吗?不过,当你了解到人们跳广场舞复杂的生态,就能理解这种秩序了。跳的好的希望有人看,跳得不好的怕有人看。远远地跟上做动作,既是观众又是学习者,跳错了也无关紧要。我想说的是这个池子的妙处,它深陷下去,形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离开的空间。倘若在一个平坦的广场上,大家排成队,围成圈,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下离开,就有点压力了。用户经常会创造性地使用工具和基础设施,群体性的需求就隐藏在文化生活中。就像草坪上的路,这种“势”自然形成,一直存在。如果要创造一个好的工具,一个宜居的城市,顺势而为要比人为规划更好。

人,本身就很复杂,如果很多人走到一起,那就更加复杂了。有些复杂性超乎想象,多少社会学家想破解复杂现象中的规律。不过,人等不及社会学家制定规则,就在频繁的博弈中进化出共同的套路。这个套路,不是圣人植入的智慧。偏偏有些人觉得自己聪明过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为三板斧下去就能整齐划一了。如若不行,再点三把火。

无为之事,往往顺应规律,不显山,不露水。行走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都江堰,你丝毫感觉不到一项跨越两千年的工程之伟大。而站在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大坝,被人为之事而震撼。城市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修修剪剪适度设计,保护好城市的元气,便可成就一片繁荣。倘若要在短时间内成就一番伟业,就会造就像巴西利亚那样的城市:中看不中用,俨然是一个创新建筑的巨型展览,没有一点人情味儿。

左图:Redesign of Toilet,坂茂设计。方形纸卷,抽纸时会发出节节反馈。

右图:The Tree Ring Web,张剑设计。卫生纸卷的侧面绘制年轮图案,提醒人们环保。

这让我想到一个设计作品的对比。让人们节约用纸,这确实是一个很高尚的理想,“有为”的设计总是和那些口号挨得很近,而“无为”的设计总是专注于无意识的行为。用多少,抽多少,这本来是用户自然而然的行为规律。设计,只是为实现这种规律提供了一点点的便利而已。在擦屁股如果挂上“撕扯树木”的罪名,如厕一路畅快,却在结束的一刻作一梗。环保、价值观、道德等等,偶尔的触碰会让人愉悦,可如果行内急之事时也要教化愚民“有所作为”。高尚,真就成了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了。

把那些私心杂念、聪明机巧全都去除了,学的东西多了,至简的规律就清晰可见。真到做事情的时候,还要谨小慎微,有些需要顺势而为稍加改进,有些顺其自然最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贰 因循而不守旧

表面上的无为,背后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度理解,那是一种大智慧。看上去低调到无为的设计,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这便是“无不为”了。那些有为的设计,因为要把个人意志强行推销给用户,经常适得其反。

“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百度这段解释没毛病,为什么,因为说的是废话。谁喜欢骚扰?是喜欢苛政?如果通篇都这样讲大道理,那一部道德经也成了废话了。我觉得还是翻译得朴素一点好。治理国家的人,经常是无所事事的才对。如果整天搞事情,那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教人懒政吗?非也,无事只是表象,改变的力量是悄无声息。“无事”与“无为”相对,而“有事”,与“有为”照应。

看看可口可乐瓶子演变的历程。1954年,罗维受可口可乐公司的委托,希望把可口可乐设计成为“能够被全世界90%的人认出”的品牌,并对可口可乐的瓶体进行优化设计。以创新为吃饭本事的罗维可谓是谨小慎微,1957年这款瓶子看上去1916年的设计大同小异。罗维只是去除浮雕图案,使用清晰的白色文,同时给瓶子瘦身,赋予了瓶体更加具有女性柔美的曲线。每一次设计都做微小的改变,看上去设计师真够舒服的,然而,设计工作绝非易事。从酒瓶形状演变到椰子形状,一个形态的变化相对容易,然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改变,还要让90%的人认出品牌,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变化,都要做大量的测试与推敲。不过在用户眼里,这种变化只带来感觉上的变化,而非视觉冲击。

因循而不守旧,尽量多地保留过去的样式,随着时代需要稍作改变。我们无法识别出的变化,已经悄然在发挥作用了。这个曲线瓶子即使在黑暗中仅凭触觉也能辨别,甚至仅凭打碎在地的碎片,也能够一眼识别出来。如今瓶子的视觉设计是无论你从那个角度看,也能认出。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是不是这个椰子形状是最佳的选择?非也。那为什么还要固执地研习旧有的设计?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如果每一次设计能改头换面让人耳目一新,那我们对可口可乐的一贯的认知就支离破碎了。暂时把品质搁置一边,你更信任一个一以贯之的人,还是一个变化无常的人?吸引了眼球,却降低了对品牌的忠诚度。这不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而这个好字,评价的尺度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完美,而是与现时的适合度。

汉哀帝时期,师丹辅政,鉴于贫富悬殊之害,有心搞一些改革。师丹的说法是:“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也就是说,虽然要搞改革,但只是为了救急,为政的大原则还是该以因循为主。(《汉书·食货志》)这让我想到乔布斯被苹果董事会开除一事。卖汽水的约翰斯·卡利(原可口可乐CEO)进驻苹果后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过去那种固执己见的专制风格民主化了,但是后果却是公司股票一路下跌。直至乔帮主回归,实施跨部门协作的扁平化管理,恢复了旧制,苹果才起死回生。道理其实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人们都适应了完美主义者的压力。压力去除了,人们反而不会干活了。

马王堆帛书《经法·君正》给出了因循之道的具体办法,认为一位新上任的统治者治理国家,第一年应该从俗,第二年开始起用有德之人,循序渐进,一直到第七年。历史分明已经证明,创业期的君王即便执行着一种相当荒谬的治国之道,也一样会打造出一派盛世景象。

无论如何继承,都显不出本事。不过改革的风险也不小,摸着石头过河,很有可能就栽沟里了。革命,破除了旧制。如今革命对象没有了,这个词就有点用力过猛了,于是又找到一个稍微温和一点的叫法——创新。其实在任何时候,继承才是主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