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邀请
社会学的邀请 .(美)乔恩·威特(Jon Witt).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1
有一天午饭,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我和妻子分别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自己对家庭的贡献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两个的贡献率加起来还没到100%。这代表着一种谦卑的态度,都认为对方付出更多一些。这是一个少见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总是认为自己很重要。我是谁,我的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自我判断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我是由周围的人所定义的,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是毫无意义的。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个性像一片游离的垃圾,招人厌恶。我觉得我的雇主不需要我了,我应该知趣地离开。但是有几位毕业生和我说:“老师,你千万不要变。”这给了我一个存在的理由,让他们觉得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路上并不孤独。当然,也会让一些人觉得很别扭。另一些人应该做这做那,说我应该改变。我仔细想了下,他们所说的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只是希望我做一些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而已,这样我们就能保持一致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我的作用可能就是给一些人提供信念支撑,给另一些人送去疑惑。
“我们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过来我们也会受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影响。”P10
——地位的重要意义
2
读本科时,有一门非常无聊的课程,那个老师基本上没什么水平,就是拿一些老套的、不沾边的例子说事儿。下面的学生基本上没人听,如果被他吸引,那肯定是又聊到什么段子了。可能这个老师也意识到自己没有讲出什么东西,在一次课里冷不丁地说了一句:“难道我的大学就白念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今天站在这成为你们的老师,自然是有原因的。然而在学生看来,这句话依然苍白无力。从课堂上看,他的大学看上去就是白念了。
不过,他的大学真的没有白念。仔细去追溯一个人的发展轨迹会发现,被我们称之为“奋斗成就成功”的故事里,总是有一些不是靠奋斗就能获得的资产。比如你父母是谁。当一个人获得了一个证书的时候,就可以换取更多的证书。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绝不白念。人总是要把那些社会普遍认同的高贵品质与自己的成功联系在一起。所以,不要怨天尤人,否则,会陷入绝望。
“当我处于顶端时,我将之归为技巧(个人的努力和才干),当我落到底部时,我就会谴责坏运气与不公正的制度。”P28
——社会学的想象力
前几天,我听到一个让我伤心的消息:我父母家多年的一个邻居去世了。他是一个不成器的人,年轻时就好吃懒做经常喝酒,为此离了婚,儿子跟着女方走了。家庭破碎,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更加纵酒无度。和父母住在一个院子里,年纪轻轻的还靠着父母活着。后来他母亲抱病而去,留下他和行动不便的老父亲生活。父子俩开始还开开锅灶,后来干脆就吃亲人接济和社会救济了。接着父亲也去世了,他一个人就守着一处院子,杂草丛生。整天手里拎着个酒瓶子,摇摇晃晃,身体又黑又瘦。年龄不大,牙齿掉落,身体虚弱,就像个暮年老汉。有时候没钱了,就去邻居家借。说是借,有时能还上,有时还不上。所以,周围的人都不愿意和他有什么交往。
不过,他却给我留下一些少见的好印象。他说他小时候来我家玩,我还没学会走路,妈妈做饭,他就帮忙抱着我。自己有个苹果还舍不得吃,给我留着。我结婚那年,我父母考虑到他没什么钱,就没有邀请他。他专门跑到我家里,说自己要去参加婚礼,希望我父母能邀请他。我父母赔不是,很正式地给他发了请帖。他去参加婚礼时穿着的非常干净正式,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潦倒的人。以前回家总能碰到他,我还能打个招呼。可是后来,我也跟周围的人一样,不理会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是愧疚。
“孤立的个人并不是其活动的充分目的,因为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因此,当我们除了自己而无其它目标的话,不可避免地,我们的一切努力皆归于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失去活着的勇气,也即丧失了行动和拼搏的勇气。”P64
——寻求答案
4
有一年,我爸爸遭遇一场车祸,住了半个月医院。我和妈妈在医院陪护,无心料理家里的农活。家里种了几亩葱,就想着我爸爸能万幸躲过一劫,没心思再收获了。然而,接我爸爸回家后,看到的场景让我很感动。村里的金喜叔装了满满一车葱,在村里帮我们卖。周围的人本来家里已经买了不少了,还要多买一捆。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在你见识了很多内部无情无义的斗争后,却也在一些特殊关头能看到关怀。大家从事着一样的劳动,很容易感同身受,谁帮谁一把都能伸手。在闲暇时间,相互之间的走串是非常频繁的。一群人分享着共同的故事,生产生活都融合在一起。农民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但农民又什么都会一点,什么活都得干。共享着一种集体意识,但大多时候是各顾各的,自己养活自己。多来一个人也绝对不会让他闲下来,反过来,少了谁也能正常运转。然而,到了城市里却不一样了。每个人都被定在一个岗位上,你脱身去帮助一个人并没那么容易。没有共享的故事,很难聊到一起,但是相互依赖。
“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极大的相互依赖性(由于专业化)同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跟一种弱的集体意识相关联)联系到一起。”P88
——汉堡是一个奇迹
5
今年种甜玉米的特别多,甜玉米很不好卖。我每天装上两袋子,东跑西颠一上午,也就能卖上百八十块钱。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在城市里随便找点活,比如多讲讲课,挣钱也会轻松许多。不过,卖玉米却不全是钱的事。每天早晨城里有一群跳广场舞的妇女们,都会买我们的玉米,说这个玉米好吃。有些村里的人上门买几个,邻里之间送几个,做买卖结识了很多人。我在卖玉米的时候,有个老汉说:“一看你就不是种玉米的。”我说我爸爸腿受伤了,所以我抽空卖玉米。城里人问农村人:你辛苦一天才能挣几个钱?农村人问城市人:你一天会说几句话,又认识几个人?
“劳动异化就是指与社区的分离,与工作伙伴的分离,与我们制造的产品分离,最重要的是与我们生产的创造性、动态性、独特的人类潜能的分离。”P109
——劳动力+树=书桌
6
村里有个关帝庙,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人烧香祭拜。到了除夕或者唱戏是个大日子,香火更盛。然而,虽然叫关帝庙,但里面没有关二爷。有三个神殿,两侧的小殿分别是观音和财神,分别保佑平安和财富,中间的大殿是四个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这几个神特别像共处一院的租户,而不是东家。人们分别求神保佑我的平安、我的财富和我的风调雨顺。至于神对我有什么要求,我又能为神做些什么,好像一无所知。人们也不想去谈论这些问题。可见,人们祭拜都是出于虔诚的自私。
“我不知道上帝的旨意,因此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上帝的恩宠。这种不确定,把信徒置于一种艰难的境地,他称之为'救赎恐慌’。”P120
——我思故我在
7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一年级时,学校里有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每天在一起玩。有一次他从后面推了我,我非常生气,就去办公室找老师。老师批评了我的朋友,并说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爸爸。我有点着急了,我本意就是不想让他推我而已,并没有惩罚他或者把事情搞大的意思,那样我就损失了一个好伙伴了。八岁的我说了一句让老师很意外的话:“老师,我已经原谅他了,你就不要告诉他爸爸了。”要知道,在我们那个普遍缺乏教育的环境里,很少有人知道原谅是什么含义。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才知道自我。”P148
——自我与社会
这个故事和农村没关系。我和女儿去上海迪士尼玩,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城堡,我感到有些震惊:哄小孩玩的东西,居然做成了真的。然而在迪士尼,你所见识到的真实远不止城堡。各种奇幻的场景接连出现,真人表演配合着数字画面,童话、幻想、梦境真的照进现实。好多人排队半小时,就是为了和米奇合影。米奇不仅有自己的家庭,还有朋友以及一切社会关系。一整天的游玩沉浸其中,晚上烟火表演之后,米奇挥手和大家道别,游客也在挥手道别,频繁回头多看一眼。我女儿当天就许下心愿,再来一次迪士尼。我在离开的那一刻,居然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当我完全离开这里,突然意识到这感觉有多荒谬。妈的,我居然和一只根本不存在的假耗子道别,还依依不舍的。
“在后现代的世界里,'真实性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仅仅认为它是存在的。简言之,当提到超现实时,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并非真正的真实。”P163
——“是”的含义
9
我父母结婚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五百块钱彩礼就定了终身。如果你问妈妈是否后悔,那是个非常荒谬的问题。那时候,家庭是奋斗的起点。现在,万事俱备才结婚。传统家庭男女都要参加劳动,相互依赖,单个人靠自己无法生存。后来出现了伙伴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孩子从小被赋予不同的性别品质。然而,有一次当我关切地问一个青年何时结婚时,她的回答是:“谁说人一定要结婚?”传统家庭建立在依存的关系上,伙伴家庭建立在分工互助上,而后现代家庭则建立在爱情的追求上。
“后现代家庭比伙伴家庭更有弹性,更能适应一个多变的世界。它们不需要符合一种特定的方式,只要给予我们基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健康即可。”P186
——联结纽带
10
女儿回来和我说他们学校里的事情,我都觉得非常新鲜。总的来说,在家里我们的价值观是感恩和奉献,然而学校里推崇的总是个人的成功。无论我们如何向她解释每一份收入的不易,但对她来说,你努力挣钱的时候,她总是看不见。现代社会,亲子沟通越来越成为一项独立出来家庭活动,原因就是,儿童不必再参与生产生活和权利斗争,只需要做好一个学生就行了。
“学校环境会为孩子们脱离家庭形成独立个体创造的空间。”(P209)
——教育
11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和我请假,说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她是一个很上进的女生,印象当中就没有请过假,所以,你只能相信她一定是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情。就在请假当晚,我从她的分享中看到了她的照片:她正在某著名歌星的演唱会里,展示着价格高达2000元的门票。去参加演唱会的人我见过多次,不过这个票价再一次更新了我的认知。从现场那些观众兴奋的表情看,你会觉能够观看这样的演出,钱绝对是个次要因素。科学理性已经教育了几代人摆脱迷惘,但事实证明,人还是一个需要信仰的物种。应了那句话,在没有宗教的时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信仰。在几千人虔诚地听一个人讲话,我只在教堂里见过,大学里的毕业典礼远达不到那种聚力。宗教的功能等价物一般具有这三个特征:一,信念和实践的统一体,你相信他所说的话,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信念花钱。二,神生物,把一些世俗的物质化的东西非物质化,比如一张10块钱的海报,被明星签过名的衣服,有些明星有自己专属的称呼、logo;三,共同体,宗教好有一个社会性的构成要素,即信仰者团体——歌友会。
“不管是什么,只要他能给我们提供意义体系并能超越我们的生物性,它就是宗教。”(P231)
——保持信仰
12
我已经组织了两次成功的高中同学聚会,同学们说,只有像我这样有号召力的人才能组织起如此成功的聚会。我说,因为大家都有聚的愿望,所以不管是谁站出来,号召力就自然有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换一个人组织,效果真的一样吗?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想见所有人的。我自恋点说,可能确实很多人是想见我的。如果哪个人不想见组织者,那聚会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了。在做学生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但是走着走着,就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了。你会发现,即使学习比较差,父母有钱的,子女也不会穷,父母有权利的,子女也不大可能处在社会底层。决定阶层的三个因素:经济地位,资产和收入方面的差距把人分成有钱的和没钱的;社会资本,人脉的层次把人分成有权的和没权的;文化资本,受教育的程度把人分成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假设,我很穷、没读过大学,认识的人很少而且都处在社会底层,与我对话的也估计是和我有着类似背景的人了。组织一个由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参加的聚会,我的优势是:我穷,所以能和穷人共处一桌;我没有人脉,所以能和靠自己打拼的人共处一室;不至于太过悲惨的是,我还幸运地有点文化,我的职业很受尊重,这是我能与很多社会上层的人共同举杯的理由。
“处在上层阶级的个体进行跨群体的互动会较为容易,因为他们拥有更为灵活的社会和文化技巧。……工人阶级群体被由工人阶级文化产生的人造物团团围住,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群体进行互动。”P259
——等级之差
一直保持专注
最后学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