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21):万水千山——释“山”

朱英贵

“万水千山”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说万道河千重山,形容高山大河数不胜数。有俗语云“六水三山一分田”,是说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六成是水,三成是山,只有一成是可供耕种的平整田地。由此可见,“山”是陪伴人类生存的重要地理要素。“山”字的形体如何构造而成?原来它是一个很直观的象形字。

一、“山”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山“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山”字的构字理据很直观,用刻画的线条轮廓勾勒出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形态,用三座山峰来表示众多的山峰连绵不断。金文延续甲骨文的造字理据,依然保持三座山峰的形象,有勾勒轮廓的,有实体填充的(更方便青铜器物的制模),更像是山的剪影。小篆淡化了山峰的轮廓特征,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只在中间一个山峰的下部保留有山峰的轮廓形象,使文字形体进一步线条化与规范化。小篆隶变之后的隶书还隐约可见小篆的形体痕迹,现代楷书的“山”字则进一步简洁化与抽象化,直接用一条横线表示地平线,用三条竖线表示三座山峰,完全取缔了古文字描画山峰轮廓的象形特征。

《説文解字》卷九山部:“山,宣也。宣气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许慎解释的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山”,就是“宣”的意思,而“宣”有扩张散布的意思,也有疏导外泄的意思,故言“宣气散,生萬物”,意谓山是由平地扩张而成的,它可以散发地气,促生万物。山有石崖而高耸,“山”字是个象形字,象高峰连绵之形。大凡跟“山”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山”作为表意偏旁。

可见,“山”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地面高耸的起伏峰岭。

    二、“”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山”字的造字本义是地面高耸的起伏峰岭,它可以指群山山脉,也可以指一座座特定的山峦。例如:“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又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又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山”字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山”字的引申义可以表示形状像山的东西。例如:“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刀树剑山,焦汤猛火。”(《南齐书·高逸传论》)其中的“剑山”意谓剑锋此起彼伏好似山峦,原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又如:冰山(似山峦一样的巨冰),山枕(像山形状的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部凹陷,形状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等等。

其二,“山”字还可引申出“巨大,巨量”的形容词意思。例如:山响(巨响),山盟海誓(重大的盟约誓言),山嚷怪叫(太吵人了)等等。

“山”字由此还可引申出“粗俗,粗野”的形容词意思。例如:山野(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山妻(隐士谦称己妻)。又如:“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汤显祖《牡丹亭》)此处的“山”即为粗野之意。

其三,“山”字在历史应用中还有如下一些特指用法

一是特指五岳。例如:“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国语·周语中》)韦昭注:“山川,五岳河海也。”再如:“晷纬照应,山渎效灵。”(《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山,五岳也。渎,四渎也。”

二是特指陵寝,坟墓。例如:“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彊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汉书·地理志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黄图》谓陵冢为山。”再如:“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又如:“靡迤秦山,陂陀汉陵。”(唐·李华《含元殿赋》)

三是特指房屋的山墙。例如:“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四是特指酒肆的楼上。例如:“酒阁名为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

五是指山中特指隐居之处。例如:“则不如趁早归山去。”(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摺)再如:“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一)

根据上面对“山”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山”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山”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非常之多,总共应该有500条左右,“山”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表示地面的群山与山峦,成语中这种含义的“山”字最多,另外也有一些成语中的“山”字是表比喻意义或者指称特定的山的,下面略举一些。

其一,是表示地面的群山与山峦,例如: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语见《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源自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语见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出山泉水——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语见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语见战国·楚·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地动山摇——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语见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奏议集·一二·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从此灾祸自此而始。”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源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逢山开路——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语见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旁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源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源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语见《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海啸山崩——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语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语见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山河锦绣——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语见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举鼎拔山——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语见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源自唐·刘得仁《青龙寺僧院》:“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力可拔山——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形容勇力过人。源自楚·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名山大川——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语见《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千山万壑——壑:山沟。山峦连绵,高低重迭。源自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京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源自唐·张乔《寄维阳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

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语见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语见《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语见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语见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源自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珍海味——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源自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积土成山——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语见荀况《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二,是表比喻意义,例如:

刀山剑树——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语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堆山积海——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别讲银子成了黄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堆山积海的。”

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源自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语见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语见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还我河山——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语见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砺山带河——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源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后比喻宴会的奢侈。语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

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语见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帏锦帐眠。”

寿比南山——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源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铁案如山——铁案:证据确凿的案件或结论。形容证据确凿,定的案象山那样不能推翻。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铁案如山,宿遂延颈以待秋决矣。”

稳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源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源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半壁江山——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语见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其三,是表特定称谓,例如:

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登山小鲁——这里的“山”是指泰山,登上泰山之巅就认为鲁国很小,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源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荆山之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语见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昆山片玉——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源自《晋书·鄐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泰山北斗——泰山:东岳;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语见《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源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语见《金史·世纪》:“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逼上梁山——梁山是《水浒传》中豪杰聚义之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源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