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283):识文断字——说“文”(三)

细说汉字

(283)

识文断字——说“”(三)

朱英贵

[紧接《细说汉字(282):识文断字——说“文”(二)》]

三、“文”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正如前文所述,“文”这个字就是为汉语的早期书写符号——最初的文字“初文”所造的字,“文”的造字本义就是文字的“文”,而作为纹饰、花纹的“文”(后来写作“纹”)只是“文”的一个引申义。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文”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借以分析“文”字字义家族的演化路径。

“文”的造字本义就是文字(初文)。例如:“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再如:“于文皿虫为蛊。”(《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文,字也。”又如:“我玄元皇帝着《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于妙用。”(唐·张九龄《敕岁初处分》)又如:“交错而画之,乃成文也。”(清·王筠《说文句读》)

“文”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是表示纹理、花纹的意思。例如:“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传·隐公元年》)再如:“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史记·平准书》)又如:“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刺画文字或花纹。例如:“予观僧之徒所以经于石,文于碑,盖欲相与为不朽计。”(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再如:“司马文正公言:契丹之法……民焉盗者,一犯文其腕为贼字,再犯文其臂,三犯文其肘,四犯文其肩,五犯则斩。”(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又如:“太祖手书子兴事迹,命太常丞张来仪文其碑。”(《明史·郭子兴传》)

二是表示彩色交错的图形。例如:“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下》)韩康伯注:“刚柔交错,玄黄错杂。”再如:“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又如:“异色成彩之谓文,一色昭著之谓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二》)

三是表示丝绸锦绣等织物。例如:“厥篚织文。”(《书·禹贡》)孔传:“织文,锦绮之属。”再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楚辞·招魂》)王逸注:“文谓绮绣也。”

其二,是表示文辞、词句的意思。例如:“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国语·楚语上》)韦昭注:“文,文辞也…谓文辞风托事物以动行也。”再如:“吾言《春秋》之情,而子征其文,不亦外乎?”(唐·柳亲元《非国语上·荀息》)又如:“古之作史者,辩于物,析于事,慎于文。”(清·恽敬《读张耳陈馀列传>》)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用以指称文章。例如:“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书·贾谊传》)再如:“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又如:“夫文者,言乎志者也。”(宋·王安石《上张太博书》之一)

在南北朝时,还可以专指韵文(与散文相对)。例如:“太祖间延之:卿诸子谁有卿风?对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宋书·颜峻传》)再如:“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南朝·梁·刘鳃《文心雕龙·总术》)

二是表示撰写文章。例如:“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名声人文其事以自广。”(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再如:“四代师字公弼……俾予文之。”(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又如:“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元·刘祁《归潜志》卷六)

也可以指称指文字记载。例如:“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再如:“仙书已怪妄,此事况无文。”(宋·欧阳修《仙草》诗)

三是表示文才,才华。例如:“谈国之政,亦甚有文。”(汉·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再如:“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又如:“蔡卞妻,亦安石女,有文。”(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三相女》)

也可以表示有文才,有才华。例如:“艰危贫且共,少小秀而文。”(唐·刘长卿《哭魏兼遂》诗)再如:“公之子男四人……皆好学而文。”(唐·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其三,是表示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天文;地文;水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现形式;外表。例如:“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升降上下周还褐袭,礼之文也。”(《礼记·乐记》)再如:“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护》《武》《汋》《桓》《箭》《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荀子·礼论》)又如:“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

二是表示柔和,不猛烈。例如:“天事武,地事文。”(《国语·楚语下》)再如:“又九转之丹者,封涂之以土,金中糠火,先文后武。”(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又如:“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佳。”(唐·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

三是表示有文彩,华丽。与“质”或“野”相对。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再如:“我性本朴直,词理安得文。”(唐·姚合《寄旧山隐者》诗)又如:“其仓务要宏敞坚固,可垂百年。盖藏之计宁广毋狭,宁质毋文。”(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五)

其四,是表示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例如:“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书·武成》)再如:“武不可觌,文不可匿。”(《国语·周语中》)又如:“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畯功。”(唐·韩愈《曹成王碑》)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指礼乐制度。例如:“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朱熹集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再如:“国朝九庙之制,法周之文。”(唐·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又如:“孝元酌前文,一旦悉除去。”(宋·苏舜钦感兴诗之一)

也可以指礼节仪式。例如:“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荀子·礼论》)杨惊注:“文谓礼物威仪也。”再如:“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史记·高祖本纪论》)裴骃集解引郑玄曰:“文,尊卑之差也。”又如:“(鲁俗)丧祭之礼文备实寡。”(《汉书·地理志下》)

二是指鼓乐。例如:“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乐记》)郑玄注:“文谓鼓也,武谓金也。”

也可以泛指曲调。例如:“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记·乐记》)孔颖达疏:“宫商别调是异文。”再如:“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荀子·乐论》)

三是法令条文。例如:“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国语·周语上》)韦昭注“文,典法也。”再如:“与趟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更。”(《汉书·张汤传》)又如:“希望沽激,深致其文,枷掠妓人,无所不至。”(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

四是文德。例如:“夫敬,文之恭也。”(《国语·周语下》)韦昭注:“文者,德之总名也。”再如:“夫是之谓至文。”(《荀子·不苟》)杨惊注:“言德备也。”

也可以表示有文德。例如:“允文文王,克开厥后。”(《诗·周颂·武》)孔颖达疏:“所以能致此业而得为强者,由于信有文德之文王以圣德受命,能开其后世子孙之基绪。”

五是文言的省称。与“白话”相对。例如:半文半白、文白杂糅……

其五,是表示美、善的意思。例如:“礼减而进,以进文;乐盈而反,以反文。”(《礼记·乐记》)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再如:“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荀子·正名》)又如:“文言多,实行寡。”(《韩非子·说疑》)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修饰、文饰的动词意思。例如:“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孔颖达疏:“文,饰也。”再如:“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又如:“大都皆有辩才,以文其说。”(《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二是表示掩饰,粉饰的动词意思。例如:“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再如:“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宋·王安石《芝阁记》)又如:“然吾观自古之骄主佞臣,他务未遑,而独于芝也穷搜远采,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清·戴名世《芝石记》)

三是表示紊乱的形容词意思。例如:“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书·洛诰》)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文,当读为‘紊’,紊,乱也。”

其六,是表示金属钱币的正面。例如:“以金银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汉书·西域传·罽宾国》)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钱文面作骑马形,漫面作人面目也。”再如:“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汉书·西域传·安息国》)又如:“罽宾、安息、条支滨海诸国,皆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面,或文为王面,幕为夫人面。”(《汉书·西域传》)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量词属性的引申义:

一是表示钱币的单位。南北朝以来称钱一枚为一文。例如:“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可以免灾。”(《宋书·徐羡之传》)再如:“每斤价加收二文以充脚价。”(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又如:“众人那裹肯听他分说,搜索他搭膊中,恰好是十五贯钱,一文也不多,一文也不少。”(《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二是表示纺织物的单位。例如:“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舆服志下》)

其七,是用作谥号。例如:“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日文,慈爱惠民日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逸周书·谥法解》)再如:“谥法曰:忠信爱人曰文,平易不懈曰简。”(《旧唐书·杨绾传》)

也可以用来专指周文王。例如:“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诗·鲁颂·閟官》)郑玄笺:“文王武王继大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再如:“思丁文兮圣明哲,哀平差兮迷谬愚。”(汉·王逸《九思·逢尤》)

也可以用来专指晋文公。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再如:“秦之鋭士不可以当恒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荀子·议兵》)

根据上面对“文”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文”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281):识文断字——说“文”(一)

细说汉字(282):识文断字——说“文”(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