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贤相王鳌:唐伯虎的偶像,王阳明心中的完人,一生有多传奇?

文/格瓦拉同志

在明朝的文化史当中,唐寅(字唐伯虎)、王守仁(号阳明)无疑是两位标杆性人物,后世对他们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王阳明,更是被大部分明粉吹捧为“明朝第一奇人”。然而,在唐伯虎、王阳明心目中,却有一位比他们更厉害的偶像级人物,才更有资格被称为“明朝第一奇人”。此人,便是明朝中期贤相王鳌。

01  天下士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明朝中期苏州人。王家并非书香世家,曾祖父王彦祥是行脚商人,祖父王逵是粮长,直到父亲王琬这一代才开始潜心读书。王琬后来官至光化知县,虽然没有突出的成绩,但却给儿子提供了一个相当优渥的家庭环境。王鳌自幼便接受严格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悟性很高,因而在学业上进步相当快。

王鳌画像

从古至今,读书、写文章都是需要天赋的,王鳌在这两方面都堪称天才。据史料记载,王鳌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进入国子监学习,由于写得一手绝妙文章,因此文章一出,国子监诸生必然会争相传诵。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对王鳌的才学非常赏识,经常称呼他为“天下士”,意为天下难得一见的才德非凡的人物。

自宋朝以后,读书人若想入仕做官唯有科举一途,读书、作文俱佳的王鳌自然概莫能外。跟大多数人预料的一样,王鳌的科场人生非常顺利,在成化十年(1474年)的乡试中考取解元,次年又在会试中考取会元,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就在大家静待王鳌在殿试中夺魁时,他却因为文章冒犯当权者而与状元失之交臂,但即使如此,还是拿到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探花)。

王鏊的《书悯松诗》卷

按照明清两朝的制度,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院供职,身为探花的王鳌因而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由此成为朝廷高级储备干部,并开始闻名于天下。在翰林院历练3年后(1478年),王鳌升授文林郎,但任职不满1年便上疏乞假还乡。王鳌抵家3个月后,母亲病故,他遂以守孝为名在家闭门读书近4年,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才还朝,复职为翰林编修。

02  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鳌虽然才学俱佳,但由于他不肯讨好内阁首辅万安、刘珝、刘吉和大宦官汪直、梁芳等人,因而在成化朝的仕途相当不顺,直到明宪宗驾崩后才迎来转机。从弘治二年(1489年)开始,王鳌因为深受明孝宗的赏识,接连升任侍讲学士、太子谕德、少詹事、吏部右侍郎。等到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时,王鳌已经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

王鳌所著《震泽长语》

在明朝的科举史上,王鳌绝对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多次出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并且创作的制艺文更是科举考试中最受考官欢迎、考生们又最易学习模范的典范。在王鳌之前,明朝的八股文“质木款直,澹泊淳古,不可以文名”,而他的制艺文却能博取欧阳修、韩愈、苏轼等人文章的特色,强调结构完整,多用对偶的方式,从而形成一股新潮流,被天下读书人热捧。

正是在王鳌与同时代文学巨匠吴宽、钱福等人努力下,八股文以两句散语破题为特征并逐渐成为定制,小讲内容逐渐丰富,最终形成了方苞所谓“以古文为时文”的时期。对于王鳌的制艺文,清朝学者凌义远曾高度评价道:“制艺之盛,莫如成弘,必以王文恪公为称首。其笔力高古,体兼众妙,既非谨守成法者所能步趋,亦非驰骋大家者所可超乘而上。”(见《制艺丛话·卷十二引》)。

唐寅画像

王鳌虽然官做得大,文章写得好,但为人随和、没有架子,很喜欢提携后进、切磋文学,因而在读书人群体中很受膜拜。在王鳌的粉丝群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众所周知,唐寅以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著称,鲜有文人学者让他折服,唯有王鳌是个例外。作为王鳌的“小迷弟”,唐寅曾经给偶像写过一副“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对联,可见对他的崇拜之情。

03  急流勇退

王鳌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代文宗,而是将“致君尧舜”作为终极理想,然而,他虽然身居相位,但却无力改变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败坏的局面。原来,把王鳌拔擢为大学士的明武宗,是一位极度荒唐的皇帝,在位期间只知道纵情享乐,丝毫不以国事为念。而明武宗之所以如此荒唐,跟刘瑾、张永、谷大用等8位太监的教唆有关,朝中正直之士无不痛恨他们,目之为“八虎”。

明武宗画像

为了重整朝纲,王鳌曾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除八虎”行动,意在清除刘瑾等人。然而,刘瑾等人依仗着皇帝的宠信,非但没有被驱逐,反而对政敌展开大清洗,包括韩文等人在内大多被迫致仕。不过,王鳌却意外地躲过刘瑾等人的报复,得以继续留在内阁。此后,王鳌只能改变战斗策略,尽可能劝说明武宗约束“八虎”,同时尽力去保护要被刘瑾等人试图谋害的忠义之士。

在绝境中苦撑3年后,王鳌身心俱疲,遂向朝廷力求辞官返乡。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经过王鳌三次上疏后,明武宗终于批准他的请求。等到刘瑾因罪被杀后,王鳌曾经被廷臣们多次交相荐举,明武宗、明世宗也曾多次派人请他“出山”,但都被王鳌婉言谢绝。在辞职还乡的16年时间里,王鳌始终过着著书立说、讲学育人的生活,由于他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天下穷阁老”。

王阳明画像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十一日,王鏊病逝于家中,享年57岁。明世宗得知王鳌的死讯后不胜悲痛,下令辍朝一日,赐给王家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办丧。与此同时,朝廷还追赠王鳌为太傅,谥号文恪,可谓倍极哀荣。王鳌死后,王阳明撰写了一篇名为《太傅王文恪公传》的祭文,将其称为“完人”,足见对他的推崇之情(见《王阳明集·卷二十五·外集七》)。

参考书目

王阳明(明):《王阳明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版。

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章钜(清):《制艺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刘俊伟:《王鳌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