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口,北京味道|余佳·早茶夜读564

564|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尝一口,北京味道

文/ 余佳

27岁,教师

这个月的主题书目是《鲁迅与北京乡土》,看到鲁迅,首先在我眼前浮现的是中学课本上那个不苟言笑、正襟危坐、被贴上各种标签的鲁迅先生。前些日子在“凯叔讲故事”里看到一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段子,题目是问鲁迅原名是什么,看到小学生们写的答案,特别想替周树人先生唱一句“你可知**不是我真名”。其中一个答案“鲁子”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曾经在我对鲁迅先生刻板化、教条化的认知中,怹就是一个的需要使劲梗着脖子仰望的神。

图片取自“凯叔讲故事”《“寒假作业被我妈炒菜了”,千万不要随便动小学生的作业》

谢国桢先生在此书的序中写道“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人,也还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好饮酒,吸香烟,吃小馆子;但是他有‘硬骨头’那种劲儿,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畏强暴、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经过加工修饰的后半部分,是以前若干人过手灌输给我的“鲁迅先生”。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前半部分那个有“一点有风趣的生活”的鲁迅先生一点点清晰、丰富起来。先生闲暇时光喜欢去琉璃厂游览:搜集笺纸,买书,收集碑帖、古钱,买古董;会去逛庙会;跟亲朋好友一起吃吃喝喝、逛公园。

古董字画我不懂。庙会的话,小时候父母带着逛过几次,但记忆就封存、定格在那些造作的摆拍照片里。要说对不加首都这个前缀的北京的什么能稍微侃两句,那也就是吃吃喝喝了,毕竟吃好喝好才可能有股子精气神不是。

王敦煌先生认为做一个“吃主儿”要会买、会吃、会做。这“三会”我一个都不会,但不怕不会,做不了高阶版吃主儿,做个进阶中的吃货就很满足了。家里做的先按下不表,且说说外面买来那些吃食。我最早的辉煌战绩,据我妈说是在三岁时,独自啃干净一只老北京炸鸡的鸡大腿。不是餐厅里卖的那种蘸酱油、塔塔酱或撒梅子粉的炸鸡,是撒辣椒面和孜然粉用白色蜡纸包裹装袋,外皮酥脆、内里鲜嫩、汁水丰富的,下班、放学顺便从家门口的小铺面里提溜回家的炸鸡。现在

上小学就在家门口,那时放学后我至爱的零嘴之一就是炸素丸子。离家一楼之隔,就是卖炸丸子的店。卖丸子的是一对夫妻,两人分工明确,大叔负责炸,大婶负责卖。放学后不久,正是第一锅丸子下锅的时候。那时店铺还可以占街经营,炸丸子的锅连着一个煤气罐支在店门外,旁边摆着一盆混杂着胡萝卜丝、西葫芦丝、香菜末的面糊。大叔一只手挤丸子,另一只手把丸子用勺子㧟到油锅里,一锅丸子下好后,用一双长长的筷子在锅里不时搅动,不一会儿丸子变成金黄,用笊篱捞出来,盛到竹笸箩里。街坊邻居早已排好队,只等丸子出锅后。大婶动作麻利地装袋、称分量、收钱。吃素丸子的黄金时间,就在刚出锅后的几分钟,酥脆可口。放凉之后会变得软塌塌,那口感就大打折扣了。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大叔大婶就把两个儿子和儿媳,还有家里的亲戚都叫到店里帮手,后来社区改建,店就拆了,卖丸子的一家人也搬走了。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还卖不卖炸素丸子。长大之后,吃过散落在北京各处的素丸子,总觉得不是味儿,唯有闭店前的老回回总店的炸素丸子让我重温了熟悉的味道。中学时期因为寄宿的关系,成为我的外食空窗期。在学校吃食堂,回家品尝妈妈的手艺。

上大学之后,基本上是说走就走型觅食。心里惦记什么,就出去踅摸什么。说几样有一阵不吃就会馋的小吃。有一阵子,每逢周末回家。早上起来总要去大兴胡同喝一碗面茶,要不总觉得不得劲。那时候,大兴胡同面茶还不是网红面茶,也还可以拿瓷碗盛,然后站在街边慢慢吸溜着喝。小米面、糜子面熬成的糊糊上面,淋满满一层混了椒盐的芝麻酱,再撒上黑、白芝麻。变成网红之后,一律拿塑料碗装,再配一个塑料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盛上面茶的碗就会多空出来一块儿。

缘赵记的炒肝满足了隔三差五喜欢吃点下水的我。炒肝也是沿着碗边吸溜。我一般是一大碗炒肝配两个猪肉大葱包子。有的人会觉得这个组合太腻,选择配烧饼,毕竟是补油水亏空的下水,还有浓厚稠的芡,再加上肉的搭配。但按我的口儿还是喜欢配水打馅的肉包子。吃炒肝讲究吃蒜不见蒜,但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识过这手艺。不过还是能看到顶针段的肠,柳梢条的肝。

喜欢吃甜点的我,深深折服于一碗居的奶酪。吃这一碗酪不光能品尝到滑嫩的口感,还能像品香水一样,分出前中后调。前调是浓浓的奶味,中调有淡淡的桂花味,后调再咂摸咂摸是隐隐的糟香。

还有让很多人光闻一下就皱眉头,然后推得远远的豆汁儿也是我的心头好。除了去锦馨豆汁店里喝,偶尔也会去牛街宝记豆汁买生豆汁儿回来自己熬。先把一半儿左右的生豆汁儿倒到锅里,用勺子不停舀起倒入,等沸腾以后,再把余下的生豆汁儿兑进锅里,等锅里的豆汁稍有沸腾的迹象,马上关火,盛出来,趁热来上一碗,感觉相当好。

一回叨叨不完我喜欢吃的这些北京味道,这些味道是我生活中的小确幸,能和朋友一起分享这些味道更是让我倍感幸福。希望你也有让你尝一口就觉得幸福的味道,如果还有人能跟你共同品味这个味道那就更美好了。借用一个书名作结尾,“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还原教育部科员周树人的上下班路况|沈从文的凤凰,我的北京 |我知道的不多,“胡同就是fashion”| 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别了,广和居;别了,安乐居!|东交民巷走一走 | 在北京破壳的痕迹 | 夜晚,北京地下的噪音 | 树人哥,北京不是你的家|胡同里一朵外来的蘑菇 |大风吹好了青春期抑郁|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病治好了回哪儿啊?回北京吗?|是何等热爱 让我从南追到北| 经常见面,不代表就会爱上| 日本人曾想在西郊建个新北京| 我为新发地写过三首诗| 骑上自行车,像骑上了去新世界的自由| 文儿里没有飘絮大柳树的北京| 我的北京安托邦| 北京:我的书店记忆| 姥姥留下的北京记忆| 在古老的土地上,想象新的世界| 岂曰无根,与子……同相思| 李天然:土洋结合的北平侠客| 难忘的埋伏| “您几位?吃点什么?喝酒不喝?”| 记忆中的北京,也是此刻的北京|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北京给我的第一课:晕车也要坐公交  北京给我的第一课:晕车也要坐公交|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