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菜市场|彦平·早茶夜读568
568 | 读城记2020
文/ 彦平
35岁,编辑
“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
疫情期间其他一切停摆,唯做饭吃饭成为正经事,买菜也因此成了一件要紧事。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去超市和水果店买菜,但往往体验并不好。人少时去,想买的菜蔫头耷脑已被挑得所剩无几;人多时去,常遇上自己被插队或眼看着别人被插队,不是来一顿口角就是生一肚子气。
这特别让我怀念去菜市场买菜的日子。我喜欢逛菜市场,喜欢菜市场的氛围。去年有一段时间状态非常低落,我很认真地和家人和朋友说想去卖菜,既能接触喜欢的蔬菜,又能接触人,后来想想,这也是因为我曾经作为买菜的人一直以来体验很好的缘故。
菜市场印象
距离我家最近的菜市场在我去上班的路上,过去每天早晨都和也像去上班的大爷大妈们同行,迎面总能见到拉着车从菜市场满载而归的人们。
这个菜市场是一座钢结构的大棚,早6:00到下午13:00营业。走进去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空旷安静,进入菜市场则一下子所有感官同时被激活,吆喝叫卖的声音灌耳,满眼是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果蔬。
这里有超市里没有的南方的细菜,各种超市里买不到的最应时的菜,比如现在少有人吃的本地大菠菜。菜摊之间互相比试叫卖,有的宣扬菠菜是自己家种的,有的宣传黄瓜是绿芯的,有的宣传黄瓜是带花刺硬新鲜刚摘的。插在果菜堆上的宣传语,有的夸张有的搞笑有的朴实,水果蔬菜的摆堆也有讲究有特色,摊贩们会在这上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部分菜会多次出现,但架不住每家进的货组合不同,呈现一种别样的琳琅效果。有的摊位只卖叶菜,有的只卖块茎类,还有一家摊位只卖姜和蒜。这让你觉得每个摊都是不同的,每家的菜都是不同的。
不是每种西红柿都叫普罗旺斯。
网友拍摄的云南的一处菜市场。
菜场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主场,他们是挑菜比价的好手。在菜场,你要是嫌挤怕插队,那估计没人向着你说话,不过话说人们逛起菜市场来要比去超市买菜心态从容许多。如果人多了些,菜场的氛围也会让人觉得挤是天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插个队也没那么不舒服。在菜场,超市里常见的扒菜行为也没那么讨厌了,因为摊贩总有办法让这种行为不发生,或者即便发生了他们会让您乐意地将它买走。在菜场,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这种你来我往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为的是烘托人气。在菜场,可以抹零,可以占点儿小便宜,老板往往也愿意给你一点便宜,赠点儿什么,以博取您的下次光顾。
上次去菜场,我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看到了三位座轮椅的高龄老人,她们由保姆推着逛菜场,其中一个听力已经不行,还要和卖猪肉的摊主聊天。从菜场出来后,看到其中一位老人也已经出来了,但她轮椅后的袋子是瘪瘪的,看来并没有买什么,只是为来逛菜市场。
菜市场为什么吸引人
以上是进入菜市场会有的一些体验,但菜市场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也爱逛菜市场,或许还有些深层的原因。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一书中提到:虽然我们经常嘴上说讨厌人多拥挤,但“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的人”,人们的所作所为显示,人喜欢凑热闹。“如果我们一个人独处,最好的去处可能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地方”,一个抑郁的人逛菜市场会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大多数生活比较平淡孤寂的老年人尤其喜欢热闹——这也是为什么广场舞这么发达。
在菜市场,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买菜的人巡视、挑菜、还价、问询、聊天;摊贩则主动招揽,有些人有独特的吆喝话语,菜上写的花样百出的广告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颇具个性的介绍,如数家珍;卖不同产品的摊贩,比如卖肉的小贩熟练割肉的展示,卖海带的人一身专业的仿佛下海捕捞的靴子、皮衣、袖套,都是在彰显自己的特点和专业,是什么就是他们该有的样子。菜市场就像一个上演着无数片段场景的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
甚至连菜市场里的菜都比超市里的菜更能表达诉求,它们通过被摊主精心照顾,个性化摆放,仿佛在展示自己的特点,展现吸引人之处。对比之下,超市和水果店没有摊主与顾客对话,进入其中总感觉像身处客场。而且,现今超市里的菜被一小包一小袋装进包装里售卖,它们是均质的,没个性的,不受照顾的。
我家附近还有一个更近的社区小菜场,其中有一家菜摊我经常光顾,因为这家卖菜的大姐热情,有点自来熟,每次买菜她总会多说多问上一两句,一来二去就真地和她熟了。她会问我买土豆是炖着吃还是炒着吃,然后告诉我不同的做法要买不同种类的土豆。西红柿也分适合炒着吃和生吃的。有一次买冬瓜,她顺手塞了一小把香菜,说做冬瓜汤放点香菜好吃。她还常会送小葱。在超市和水果店里买香菜和葱的话,一买就是一捆,对于我们这种只周末做饭的来说,特别不方便。有的肉摊还会给帮你处理肉。网上有段子夸张地说南方的菜市场还会帮你给土豆削皮切丝,简直就是社区的中央厨房。这些都是在超市里不会发生、体会不到的。
我曾在农贸市场的鸡肉摊遇到一个买鸡翅的大姐,她也没问价格,来到摊位直接拿起袋子和夹子就装鸡翅,一边装一边问摊主:今天怎么没见着大姐?这种买菜顺带见熟人、卖菜被问候的感觉,对双方来说都是很好的体验。
我看过一个关于菜市场的系列讲座,讲到去菜市场买菜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天当中说话最多的时候,菜场是他们的社交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瘫痪了坐轮椅,也要去逛菜市场,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买菜。
更古早的小时候跟着家人去赶大集买菜,那时候买的东西现在看来都是三无产品,榨菜、面包、豆腐丝,灌肠、羊杂、卤肉,都是集市上买的,没有生产日期,但大家也都放心买,主要是摊位都是固定的,摊主可以算半个熟人。除了买主和卖主是半熟人,来去菜市场经常能遇到邻居和散居十里八乡的亲戚。遇上了会互相聊家长里短,互通信息有无,还沟通了感情。我小时候和家人去赶集,不知道一路上会遇上多少熟人,大人们聊天经常导致耽误回家做午饭。但这种看似无用的交流其实是生活必不可少的。
菜市场拆除之后
北京的菜市场越来越少了。由于会导致周边环境脏乱差,治安不好,而且很多本身建筑形态落后,同时面临整体区块升级,2015年北京开始大批清理菜场,2016和2017年,北京疏解了358个市场,2018年疏解了159个菜市场,老北京旧城内八大菜市场只剩下一个。
前文说的菜市场是离我最近的一个,但步行要三十分钟才能到,逛一圈来回要一个半小时。我见到过把购物车架在共享单车车筐上去菜市场的,也见到过买完菜把菜统统装进后备箱开车来逛菜市场的。
而对比我在南京的婆婆家,那里方圆一公里内有六家大型的农贸市场,那里的人口密度远不如我在北京居住地的密度。如此看来菜市场其实是很多人需要的场所,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大家可以去超市买菜,去水果店买菜,上网买菜,菜市场仍然被人们需要。
我现在也偶尔在每日优鲜和盒马线上买菜,三十多年的人生,买菜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赶集(农贸市场)——菜市场——超市——水果店——便利店——线上。现在买菜花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高效了。相较要到几里外的农贸市场赶集的年代,要花去一上午,而在超市、水果店以及线上买菜,果蔬都包装在标准化的盒子袋子里,价格一目了然,无需过多交流,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几乎不要什么时间成本地完成,但是,也失去了很多乐趣。
以上是对喜欢去菜市场买菜的人来说。一位建筑师朱起鹏讲了个北京钟楼菜市场的例子,讲生活在菜市场周边的老人们的状态。这个位于钟楼脚下的菜市场在拆之前,附近的老大爷们会抱怨这好乱啊好脏啊,大声地朗朗嘲笑着周围脏乱的环境,但这个菜市场拆了后,一切变得安闲自在美丽的时候,这些老人缺乏话题了,大家愣愣地看着眼前的绿树红花,状态看起来也没那么好了。
菜市场改造与重生
或许未来超市或别的形态的场所能满足或弥补我们从菜市场中获得的,但至少目前看还没有哪个能替代它。而且既然它已经能起这些作用了,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使之继续存在呢?
在网上一搜,能看到事情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建筑师设计师开始参与菜市场的改造计划,让它们与时俱进地继续发挥作用。菜市场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氛围的空间,其实也可以吸引年轻人和小孩子。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很多人前来打卡,还举办了很多展览。菜市场还能发挥它作为社区空间的价值,吸引孩子们做科普活动。
我在一个视频节目中看到一位城市规划工程师讲到荷兰鹿特丹的一个菜市场,这个菜市场里有96家摊位,15家食品店,8家餐厅,还有超市酒吧咖啡厅,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能容纳200户人居住的大型公寓。菜市场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和真正的城市地标”。
然而也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菜场改造后备受质疑的案例。因为这些被改造后变得好看的菜市场有太多规划和设计的痕迹,建筑师想要彰显自己,想要强行插入给新的菜市场凭空加入很多特点。“好的东西不是规划出来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的作者C. 亚历山大讲到他所知道的一个水果摊:
“一个位于乡村路上的一个简单的棚子,用波纹铁和胶合板做的——除了保护水果,别无它意。这个建筑拥有纯真和无我的无名气质,因为建造它的人不在乎旁人对它怎样想,建造者只是严格地适应情况,做他须做的事。”
亚历山大讲到,“任何有活力的系统……其每一部分依据它在整体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一棵树的每一枝依据它在树上的位置形状稍有不同,枝上的每片叶子的形状细部不同是由于它在枝上的位置不同。” 在改造之前,最关键的是观察和感受,理解在菜市场里发生的事件,了解谁在使用菜市场,那里每个主体的感受和他们的显在及隐性的需求。或许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就能保留和更加促进菜场的生气,又能让菜场符合外界要求的与时俱进。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