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可见
让思维可见
作者:李广生
每个人行为方式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他的思维方式,他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去做。这就意味着,转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定要先探明他的思维方式,从转变他的思维方式入手,自然而然的就能转变他的行为方式。
转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有二,一是思维方式是隐性的,甚至连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正被某种思维方式所控制;二是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在他本人看来那些被自己所尊奉的观念是不证自明的真理,是不容质疑的。
放假前的那段时间,我和几位教育同仁就某些问题进行沟通,让我深切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方式的巨大作用。
“怎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我们谈起这个话题时,大家一下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质量”这两个字上,虽然把质量理解为成绩有失偏颇,但并不意味着讨论质量问题要回避成绩。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大家围绕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考展开讨论。讨论进行的越深入,我越觉得这样的讨论几乎毫无价值。大家指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想出的对策,都是老生常谈,都指向与质量存在密切联系的那几个关键要素。其实不用讨论,这些问题早就被我们所深刻认识。
“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思维的怪圈不能自拔了,提高学生成绩难道就只有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考试的考这几条路经吗,我们这些年一直都在抓,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呢?”我提醒大家。但是,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把我们大家死死的困住了,我们真的想不出来除了教、学、考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成绩。这就像很多教师一样,除了讲、背、练之外再无更好的办法。
几天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一个教师培训项目。为了证明这个项目有效他说,几位年轻教师正因为接受了这个项目的培训,短时间内便脱颖而出,在当地的评优课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对这个结论很多人表示认可,并把它作为证明培训项目有效的有力证据。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在那些没有中小学教研机构、没有公开课和评优课的国家,他们是怎么证明培训项目有效和教师成功的呢?我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的成功必须要靠证书来证明。
“这还用说,学习不努力呗,但凡努力一点,成绩也不至于这么差。”我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不努力、不认真、不踏实、不积极,教师总是这样轻易做出判断、得出结论,他们被一种虽然简单但牢不可破的思维方式禁锢了,再也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学习背后那些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们倡导“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这一观念在教育界已经存在很久。但是,在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根本没有统一的教材,既不存在“用教材教”的问题,更不存在“教教材”的问题,他们的教学质量如何保证?事实上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面,教材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教材教什么、怎么教,这超出了我们的思考范围。所以,虽然我们反对“教教材”,但依然甘心做教材的奴隶。
一位校长向我咨询推广阅读的事情。读书当然是好事,但很多校长在推广阅读的工作中都会遭到师生的冷遇或抵制。有的校长便运用手中权力强力推行阅读,结果呢?好事变成了坏事,对阅读的倡导变成了对阅读的伤害。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允许我们探究阅读背后的东西,为了阅读而阅读因此而大行其道。
学校不应该成为禁锢思维的地方,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反思,我们是否被某种思维方式控制了?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把我们自己所秉持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像对待别人的想法一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它,停止为自己进行辩护,也许会帮助我们重新打开思路。
让思维可见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你挑战的是自己。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自己发明的工具:把一张纸从中间对折,在中心折线你写下自己做出的决定,比如一个项目、一个计划、一个决策等等,中心线的左边逐条写下你的理由,中心线的右边逐条写下你的希望或目标。写完之后你会发现可能出现这三种情况:一是希望很多但理由很少,你会意识到你美好的希望其实是缺乏有力的支撑的;二是希望很少但理由很多,你会意识到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真的想要的东西,你可能仅仅是为了摆脱眼前的困扰而采取了权宜之计;三是理由很充实、希望很丰满,但是他们匹配吗、对应吗?这是需要你深入思考的问题。
把思维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见,你才会看到藏在你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你真正信奉什么、你真正想要什么。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