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教研:太不容易了
车载教研:太不容易了
作者:李广生
六点钟刚过,教研员的手机响了。他接通电话,里面传来语文教师的声音:“我到楼下了?”
“怎么这么早?”教研员有些惊讶。
“今天有点累。”
“那好,我马上下楼。”
不一会儿,大台阶上出现教研员矫健的身影。他快步走向那辆黑色尼桑。
夕阳隐藏在云层之中,天色昏暗,愈加苍茫。
“《我与地坛》讲完了吗?”教研员一边发动车子一边问,这意味着车载教研开始了。
“没讲完,出了一点状况。”语文教师,“以你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教研员沉吟片刻:“也许是你对学生的基础估计不足?”
语文教师:“你怎么知道?”
教研员:“这是课堂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明明是教师自己对学生研究不够,设计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适合学生,但往往把责任推给学生,指责他们不爱学或是不会学。”
“这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教的目的在于学、教的法子依据于学。”教研员继续说,“教若是不为了学并基于学,课堂便是教师的独角戏,就像那首歌唱的——是谁导演了这场戏,在这孤独的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语文教师:“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往往更为重视为了学而忽视了基于学,事实上没有后者前者则是空中楼阁。”
教研员:“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经常被人们忽视。很多父母也是这样,他连孩子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却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好。说到底,还是为自己好。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不是课标,更不是教材,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这条路上,此时此刻他们处于何处。”
语文教师:“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哲理的句子加以品读分析并进行分享,没想到学生竟然找不到,甚至像小学生那样找出一些描写景物的优美的句子。开始我有点急躁,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再一想便释然了,毕竟这是一群刚刚升入高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触这么复杂而深刻的文章,难免会蒙。是我过高的估计了他们的基础,责任在我。”
教研员:“你变换任务了吗?”
语文教师:“没有。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养成见到困难就躲的习惯。敢于面对挑战,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不能忽悠他们,一味的鼓励他们勇敢,我要给他们战胜困难的智慧。简而言之就是,不仅敢于面对更要善于解决。”
教研员:“难道你告诉他们有哲理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让他们依据这些特点进行挑选?”
语文教师:“这是教数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偶数的特点,让他们从一组数字中把偶数挑出来。这种方法我不用,用了也没有效果。因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或是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所以我更愿意用体验的方法帮他们建立一种感觉。”
教研员:“感觉?”
语文教师:“是的。感觉对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写作都建立在某种感觉的基础上。语感是一种感觉,灵感也是一种感觉。有的学生找到了感觉,就像一下子捅破了窗户纸,豁然开朗。而有的学生,总也找不到感觉,读了半天读不懂、写了半天写不好。”
教研员:“语感也好,灵感也好,总是飘忽不定的。怎么在教学中抓住呢?”
语文教师:“我让学生体会什么叫眼前一亮,什么叫心头一动。比如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读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不是眼前一亮?如长河落日的美景跃入眼帘。再往下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不是心头一动?因为它让你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更为深刻的思考。有了这种感觉并带着这种感觉读,就不难找出有哲理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能够感悟其中的哲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教研员:“原来这么复杂。”
语文教师:“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教研员:“语文教师不容易。”
语文教师:“天下事固然有难易之分,但要想做好,都不容易。”
眼前突然一黑,原来驶入了地下车库。车载教研宣告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