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乔布斯犯难问题,我们能解决吗?
让乔布斯犯难的问题,我们能解决吗?
作者:李广生
朋友邀请到学校举办一场讲座,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已经热了几次,但都没有热出结果,准确的说是外热内冷。但这次它是搭乘人工智能这部快车而来,估计可能会更热一些。
我暗示她,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学管理,还有德育等几方面,我都有点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也许更有价值。但她很执着,非要让我说这个。而这个问题,是乔布斯都无能为力的问题。他在世的时候,曾与比尔盖茨有一番对话。这件事记录在《乔布斯传》中,几年前领导把这部书送给我。厚厚的一部,大几十块钱,要是让我自己买,还真舍不得。在他的书架上,还发现两本不错的书,正在设计让他送我。两个IT业的大佬,都非常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不认为他们只想赚更多的钱。乔布斯对比尔盖茨说: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却小得令人吃惊?这就是著名的“乔布斯之问”。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乔布斯之问”是不是个真问题。第一,IT真的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吗?这一点毫无疑问。裕龙菜市场卖菜的老太太都使用移动支付收费了,平谷大桃农民都开网店卖桃了,更不要说工业、商业、金融、国防等领域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整个世界,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第二,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真的小得令人吃惊吗?请注意,他特指学校教育而不是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就教育整体而言,信息技术对它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便捷,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只要你想学。但学校教育这个坚固的堡垒,在变革大潮中确实做到了岿然不动。设备、技术都引进了学校、装备到课堂,但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说没有变化,但变化很小,与其他领域相比,可以说是“小得令人吃惊”。以前是在黑板上讲“鸡兔同笼”,现在是在大屏幕上讲,讲还是讲。以前是在本子上写教案,现在是在电脑上写教案,教还是教。变化仅此而已。“乔布斯之问”是个真问题。
按照惯例下面该分析一下产生问题的原因了。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梳理,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现代学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诞生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之下,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带有工业化的特质。学校是工厂、班级是车间、学生是被加工的零件、教师流水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的人这样指责学校教育,其根源就在于此。科技创新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引领而且推动着社会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广泛使用,再到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利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迈向电气时代又进入信息化时代。可以预见的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这次革命的主导,并把人类带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但是,学校教育却像是一艘沉重的大船,沿着既定的航线,不紧不慢地向前行驶。这是为什么?
第一,保守是教育的传统。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而不是创新,因此导致教育具有了保守的基因。梳理一下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对教育的批评,保守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么多年来,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保守的传统未变。这一传统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让很多贸然闯入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悄无声息地转入教育既定的轨道。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对教育来说是常态。学校教育完全继承并集中体现了这一传统,它们修上围墙、安上大门,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的独立王国。当然,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即:人们宽容学校的保守和封闭。虽然他们批评学校不够开放、灵活、充满压抑,但更加担心改革创新的风险落到孩子头上,不希望学校折腾来折腾去。学校自身的抵制和外界的宽容,在两股力量的作用下,学校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世外桃源。
其次是教师的原因。任何新东西,既包括思想观念,也包括方法技术,要想在学校落地生根,都必须要过教师这道关。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它们能够进入,但无法存活。厂长可以强制工人使用新设备和新技术,促进企业迭代升级,但校长做不到。教师在学校中拥有巨大的隐形权力,对教学产生主导作用。所有的新思想和新技术都会对教师提出挑战,给他们造成压力,因此很难要求他们能主动拥抱新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新思想和新技术会威胁到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地位,形成对教师的冒犯。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机器人,它们出现后都曾引发能否替代教师的讨论。这让他们很不舒服,因为教师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尊重的渴望异常强烈。但很多教师对此不屑一顾,他们始终固执的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自己的工作是无法替代的。由此导致他们不仅不会主动拥抱,而且还会刻意拒绝新技术。
学校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教师是一群顽强的士兵,新思想和新技术对他们构筑的防线无能无力。
第三,非显著性差异现象的客观存在。自192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均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手段在对教育与学习结果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被称为“非显著性差异现象”。“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就像一朵乌云,笼罩着时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这一美丽而晴朗的天空(杨浩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使用新技术与不使用新技术,教学效果没有明显差异,这就是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它客观存在,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因为使用了新技术而让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高。如果像商业领域那样信息技术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学校和教师都会积极引进技术,主动促成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问题的关键,但不是症结所在。新技术真的像有些教师说的那样,作用有限或干脆没用吗?这里存在着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即:如何评价教育效果。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标准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一定非常有限。因为在记忆、背诵、计算等方面,传统教育几乎做到了极限,根本没有给信息技术留下空间。那些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与不使用的教师相比,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更差,所以技术被拒之门外。遗憾的是目前很多技术,依然以此为突破口进入学校,打着提高成绩的旗号,希望获得教师的青睐。从事教育技术开发的朋友,请我看他们的产品。看了之后我通常说:东西很好,但路子错了。关系更好的朋友我会直言相告,这么先进的技术,做这么落后的东西,太可惜了。如果仅仅为了记得更牢、算得更快、背得更熟,根本不用使用新技术,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更有效的方法。技术迷失了方向,结果就是目前这种现状。
这是我多年研究思考的一点体会。在我看来,以上三点——学校的保守、教师的固执、技术的迷茫——是产生问“乔布斯之问”的主要原因。
下面该谈如何破解了。让乔布斯都为难的问题我们能解决吗?如果我说能,恐怕被认为是不自量力。但我想说明的是,乔布斯比我们有钱、懂技术,但我们比他更理解教育。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问题,发力点不是技术而是教育。
暂时说到这里,容后再续。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