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上海、扎根中国,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上海新发展格局
四十年来,上海吸引外资实现跨越式发展,外资企业不仅在上海分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也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外资企业掌门人,他们纷纷表示,将深度融入上海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企业更大发展。
疫情挡不住外资加码上海
上海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是中国内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即便在今年的疫情期间,也挡不住外资加码上海、扎根中国的步伐。
“中国是科思创最大的单一市场,上海是我们的家。”科思创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程洁说,截至2019年底,科思创在中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36亿欧元,并在今年成为第一家经上海市认定的跨国公司事业部全球总部,反映了科思创对上海及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积极打造集投资、管理、经营和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综合型总部,并不断对其赋能。”
贝加莱在1996年进入中国,是第一家把大中华区总部设立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产品涵盖智能控制器、驱动系统、机器人等。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肖维荣告诉记者,随着中国制造面向高端转型,走向“中国创造”,贝加莱在华发展的机遇更大了,即便在疫情之下,今年中国业务也取得了25%的业务增长。
他说,中国已经是贝加莱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使得总部正在制定本土化战略,以加强对本土市场的响应能力。“从本土化研发到正在研究推动的本土化生产,贝加莱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在2020年已经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随着中国在全球疫情中的作用凸显,这一进程也会加快。”
联合利华今年年中宣布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内新开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更快速度开发出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潮流产品。联合利华相关负责人说,疫情没有改变联合利华对中国市场和经济的看好,中国区上半年实现了稳定增长,有信心2020年全年业绩增长能够达到跟往年一样的水平。
能级再提升,创新再加速
服务“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上海正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而在这篇大文章中,外资企业也是国际国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级的不断提升,将助力上海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上个月,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迎来首台全工艺样车下线。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与产品管理执行副总经理舒瑞德说,接下来,上汽大众还将有不少“大动作”,未来五年,上汽大众预计将投资150亿元,用于生产、研发等环节,“尤其是智能网连以及新能源方面的研发”。
“我们正通过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涌现并让其持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支持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张宇峰说,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霍尼韦尔全球最活跃的研发基地。自2006年以来到2019年年底,累计创造产出了1364项专利和专利申请。
2018年10月,西门子医疗宣布投资30亿元人民币新建实验室诊断工厂,新工厂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上海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影像诊断与实验室诊断产品生产的综合性创新基地,预计年产量为10亿个生化免疫测试量。西门子医疗亚太区总裁陶琳表示,新工厂将在2022、实现先进技术的本地开发和融合应用。
思爱普是欧洲最大的企业管理、商务解决方案和云供应商,思爱普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网络总裁柯曼,同时也是中国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他表示,上海是中国的创新基地,工业4.0为中德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全新契机,双方将在数字化等方面联合创新。
营商环境带来“强磁力”
上海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府对外企发展的大力支持。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测评显示,上海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成为吸引外资的“强磁力”。
今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外商投资法实施后地方人大出台的首部外商投资条例,《条例》坚持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引资,注重对外商投资的促进、保护和服务,强调外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保障。
当前上海正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友邦因此收获满满。今年8月18日,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获得营业执照,成为中国内陆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客户官姜利民告诉记者,这次升级对友邦意义重大。
“成为独立法人后,友邦可以面向全中国开展业务。今年10月份,我们就拿到了中国银保监会允许其在四川筹建分公司的批复。另一方面,则是质的提升,这意味着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还能扩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
标致雪铁龙集团副总裁尼古拉表示,今年以来,上海相继出台促进投资的各项举措,用更开放的怀抱迎接全球企业,而在疫情期间,各级政府也非常关心企业复工复产的情况,每天都来沟通和了解企业需求,并协调解决。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