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行书卷》赏析
王铎《行书卷》赏析姬学友
《行书卷》是王铎行书的典型作品,是明末清初浪漫派书法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敏而好古、高古雄迈的时代书风,与当时书坛盛行的董(其昌)派柔媚书风迥异。《行书卷》书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文字内容是梁简文帝萧纲七篇骈文的摘句,其中《谢敕赉边城橘启》和《谢敕赉大菘启》两篇实为萧统的作品。该卷为墨书淡黄色花绫本,高27.8cm,长243.5cm。现藏重庆北碚图书馆。
王铎(公元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与黄道周、倪元璐等同为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人物。明天启三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充径筵官。清兵入关后,任南京福王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明亡仕清,官礼部尚书。走着与赵孟钜谎露代的道路。变节的阴影时时笼罩在他不得安宁的灵魂之上,即使身居高位,却是度日如年,无时无刻不忍受着道德良知的谴责和痛苦的心灵煎熬。只好成天与笔墨相伴,将内心的矛盾、苦恼与彷徨倾泻与书法,形成了含量丰富、层次复杂、审美价值极高的尚势尚态的独特书风。王铎写字,“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他特别重视学习传统书法,认为“学书不参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余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可见他长期临帖的深厚功底。王铎由于政治上的失误,对自己的身后名期望不高,只是谦逊地说:“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四百年后,中国书法史上,确有他的“好书数行”。
王铎传世的“好书”主要有:《五言古诗轴》、《行书轴》、《自书诗轴》、《杜甫诗卷》、《草书轴》、《石湖诗轴》、《赠汤若望诗册》、《琅华馆》、《行书卷》等。
王铎的行书书法总的来说,宗法二王。四十岁前,为临习古法阶段,四十岁后,受米芾影响,书风渐变。可以说王书是他的根基,米芾是他风格形成的支点,其他书家是他融会贯通的参照系。加以他深醇的涵养、独特的经历,形成了笔酣意足、跳宕奔突、遒劲姿媚、纵敛自如的鲜明书风。其书法受到同代书家黄道周“抹蔡(襄)掩苏(轼),望王(羲之)逾羊(欣)”的好评。清朝书法家翁方纲赞曰:“叹息斯人去孟津,八分倔强复何人。草书谁道体非古,似尔直兼分隶神。”清朝吴昌硕认为:“文安健笔蟠蚊蟠,有明书法推第一”。正是由于王铎书法的浪漫主义色彩,把奔腾与敛缩、典雅与放纵,情感的渲泄与法度的约束、精美与率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传统,又有时代精神,更有个性,达到一种新的奇特的艺术效果,从而在现代出现了一股又一股“王铎热”,日本书家更是推重王铎书法。
《行书卷》书风沉着而富有变化,豪放而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行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优点,又矫正了明代行草书线条粗率、稍乏蕴藉的偏差,与王铎的其他行草书相比,显得更为雍容大雅、不激不厉。结体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创造了不少新奇的构成方式,产生了丰富的节奏变化,其字势之欹侧险劲、姿态多变,可与米芾媲美。
用笔: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体,以飞动变化为用。笔力遒劲姿媚,线条牵带萦绕,跌宕跳跃有弹性,极具流动感和节奏感。点画乍显乍晦,若行若藏,于放纵疾行中见顿挫沉郁,于俯仰奔突中见顾盼呼应。
墨法:用墨大胆是王铎行书一大特点。《行书卷》墨色浓淡枯湿对比强烈,过渡自然,墨汁淋漓,温润酣畅。润中有涩,涩而不滞,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含蓄蕴藉,意境深厚。点画茂密也留有空白,墨色浅淡却见出沉稳,在笔墨温润中见老辣,于筋骨内含中见精神,在不露锋芒中显风力,给人一种气韵洞达、灵动爽朗的美感。如“溢、饰、谢、蝉”等字,用墨浓重,但点画密处,仍留有小孔,如棋中有眼,满盘皆活。值得一提的是,王铎把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渗化的效果引入书法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了前人不曾有过的涨墨效果,写出了新的格调,新的情趣,新的韵致,有一种书画交融、清新鲜活的韵味。如“简、鸿、谢、声”等字。
结字:结体遒劲俊逸,纵横取势,曲直黑白,随意移位,出新意于法度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字体偏长,略向右倾,结构拟拙实巧,至巧近拙,耐人寻味,经得起反复推敲。如“谢、晖、辉”等字。左右结构的字,或左高右低,或左斜右正,或左低右高,左正右斜,变化多姿,不落俗套。上下结构的字,往往打破布白均匀的成规,在跌宕中增强稳定的气势,在错落中反衬重心的平正,他这种部首易位、欹而不斜的技法,正是取法二王的。
章法:《行书卷》字里行间既紧密呼应,又错综开合,从参差中求平衡,从对比中求调和,从变化中求统一,从险峻中求稳重。磊落洒脱,摇曳生姿,如音乐之有节奏,诗词之有韵律。
本文收入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书法艺术》(八年级)一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博主为《书法艺术》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七、八年级)的主要撰稿人,也是该套丛书的编委。
《行书卷》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