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弄丘的果敢人:凡有族人居住的地方就当作是故乡
果敢有态度的公众号!每日为您推送果敢风土人情,最新动态,吃喝玩乐,政策导向,商业信息、生活感悟、原创时评等诸多优质内容。最接地气、最果敢的本地微信平台!14万微信好友的不二之选!敬请点击箭头上方蓝字关注!
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代问候。今晚听了一首徐小凤的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由得想起曾经的那些人与那些事。
照片无关本文,那年大约是这个样子吧
缅甸弄丘的“瑞碧纽”新村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果敢老街生活网”(kokanese)上发了果敢歌者唐富伟的若干首原创歌曲,有朋友问我:唐富伟是果敢人怎么会生活在弄丘?弄丘为什么会有果敢人?这些果敢人在弄丘的生活状况又如何?
哎,想在网上找点弄丘的资料也没有,我就不偷懒了,自己写一下吧。
杨茂良
1992年11月29日,果敢暴发“彭杨之乱”。在联邦政府的安排下,290户果敢人便辗转南下,抵达弄丘,开辟“瑞碧纽”新村。联邦政府给每户划定了3英亩耕地 ,这就是弄丘果敢村的来历。
图片为缅甸典型民居,为了增加直观印象,非该村住宅。
他们刚抵达弄丘的时候,政府给建了竹木结构的房子,在起初的年月还有大米和香油供应,用电也不要钱。在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村落中间,由果敢人组成的“瑞碧纽”新村还是颇为另类。随着这些果敢人慢慢适应后,扎根下来,就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有的人家抵挡不住对家乡的思念,最终还是搬回了果敢,现在留在这个村的还有150余户,1000多人。
图片上的这个妇人是本族,1992年从果敢老街昔娥拱撒本族村随迁到弄丘的。每天外出帮工,日收入约5千缅币,约等于人民币20几元。(图片:唐富伟提供)
每日帮工回来后顾不上做饭,先剁猪食,等到这一切忙好就已经是深夜。日子过得非常苦,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图片:唐富伟提供)
“刚到这里的时候,话也听不懂,买东西的时候就拿出钱让他们抽出需要的面额......”该村村民这样告诉我。
村民充分发挥果敢人的聪明才智,不被当地自然条件所制约,明白“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男的多数会到帕敢,女孩子会来老街各公司打工,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
村中的道路,这些年已经改观了不少。这个时候正是收苞谷的季节,果敢族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已晚了,现在还在搬苞谷回村的路上。(图片:唐富伟提供)
村民说,这个拖拉机算是村里先进的农业工具了。还有许多人在用牛耕田。(图片:唐富伟提供)
除了甘蔗,也只有这个了,山地贫瘠,村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图片:唐富伟提供)
这是村中的牛,耕作农田就靠它们。(图片:唐富伟提供)
有点钱的人家已经买了拖拉机。(图片:唐富伟提供)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当地山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村民只能种点苞谷、甘蔗,平时外出帮工,日子过得苦巴巴的。
“瑞碧纽”新村的小卖部,也是村民闲暇时摆话的地方。(图片:唐富伟提供)
果敢人自然不会忘记民族传统文化,在远离果敢的“瑞碧纽”新村,他们坚持让果敢文传承下去,学果文、习方块字、说汉话,村中学校就叫果文小学。原来大家文化程度低,村里从腊戌请来老师,现在的学校老师是由村里自己培养出来的。
民居 (图片:唐富伟提供)
“前几天,我们村里人结婚,还是从腊戌请来的打歌队呢”,该村青年人给我看他手机上拍的小视频。
光阴似箭,这个由果敢军人组成的村落已经在此栖息24年了,他们不忘本,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果敢民族民俗文化。
2009年的“8.8”事件,2015年的“2.9”战争,果敢乱作一团,弄丘的“瑞碧纽”新村也笼罩着不安的氛围。我们可以忘记这些果敢人,政府不会忘记这个村,因为他们曾经都是脱下军装的果敢军人。那段时间有炮团演习、军人演练,以此作为对这些果敢村民的震慑。
一个村民告诉我,由于弄丘到果敢的距离比较远,不是谁都有条件可以回故乡拜祭一下先人的坟茔,看看果敢的乡亲过得好不好,再回老街感受亲切的乡音萦绕。只能遥寄思念,祝故乡人民安好。
时间过去24年,果敢有人会记得“彭杨之乱”,记得在此背景下远赴他乡的这些村民,那么再过24年呢?历史会不会将他们遗忘?
凡是有族人居住的地方就当作是故乡吧。
只要人心不冷,果敢就会永存!
只要你在,果敢就在!
——秘境之地 魅力果敢——
编辑 | 果果,审核 | 黄麻子 微信公众号“果敢老街生活网”(kokanese)整理发布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