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成语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魏晋禅代
魏晋禅代又称司马炎称帝、司马篡魏、司马氏代魏、魏晋禅让,指的是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晋朝的历史事件,是三分归晋的组成部分,常与曹丕篡汉相对比。
西晋时期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出自原文“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五胡入华/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东晋时期
衣冠南渡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西晋灭亡后天下大乱,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王与马 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玡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主内,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
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出自恒温,意思是指为人必须有所作为,留名后世。
清谈误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有学问、有地位、向往“纯任自然”的老庄哲学的人,常常 聚在一块儿海阔天空地聊,或是在一起分析哲理,这就是历史上的清谈。魏晋时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沉溺于清谈之中,“竹林七贤”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貌似潘安/掷果盈车
潘安,名潘岳,表字安仁,小字檀奴,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他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安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丑男左思和潘安一起出游,结果回来的时候,潘安车上的水果够开水果店了,左思车上的烂砖破瓦头连盖间房子都有赢余。
看杀卫玠
卫玠是晋朝著名的玄学家,也是有名的美男子。据说,卫玠小时候就长得非常乖巧可爱,他在人群中总是特别醒目,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卫玠成年以后,更是丰标不凡,声名也越发响亮。他不论去到哪里,总有人争相围观,像围墙一样将卫玠团团围住,所以每一次卫玠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冲出重围。
卫玠虽然容貌俊俏,但是他的体质并不好,非常羸弱。他平日里喜爱看书,这本来就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再加之他经常要从围观的人群中奋力逃出,所以就耗费了更多精力和体力。时日一久,卫玠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卫玠还是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卫玠去世后,人们都说他是被看死的,因此便有了“看杀卫玠”一说。后来,人们就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男性外表出众,十分俊俏。
南北朝时期
步步生莲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为其宠妃潘玉儿凿金为莲华以贴地(黄金刻成莲花铺在地上),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
隋唐时期
请君入瓮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