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木塔,玲珑剔透的舍利木塔

张掖古称甘州,地处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佛教从西向东传入中国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开始向内陆传播。因此,当时的张掖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

在众多的佛塔中,金、木、水、火、土塔最为著名,被统称为张掖的“五行塔”。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五座塔中,唯有大佛寺的土塔和这座原属万寿寺的木塔尚存外,金、水、火三塔早已废毁,只剩下史料中的记载。

张掖木塔其主体为木制,塔身内壁为砖砌,形状为八面九级,工艺精湛,巍峨雄伟,可谓“九级玲珑造化互,结顶朝元映日月”。木塔始建于北周,隋、唐、明、清各代都有重修,在清代末年木塔被暴风摧毁,现在的这座9层木塔是1926年重建的。

张掖木塔是座舍利塔。据说,佛主释迦牟尼火化后,遗下八万四千粒舍利子,印度阿育王便造“阿育王瓶”,每瓶置舍利子一粒,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在中国共建了16座塔供奉舍利子,张掖的木塔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的木塔共有15层,每层都有外廊和房间,塔的外表油漆彩绘,光彩鲜明。塔底有魑魅魍魉像,塔基座落在诸像的肩上。塔下有地窨,塔中有一根贯穿塔中央的铁柱,铁柱擎起全塔。人若立于地窨中,稍用力即可将全塔旋转,如今这一造型已难看到了。

张掖木塔属于一座半木结构的塔,木塔建在一方形的台基上,塔高约三十多米。这座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构制精细,别具风格。其一至七层外檐是木制结构,用砖砌壁而构成。八至九层则是完全的木制结构,塔内空心,不能登临。

木塔的塔底由20根粗大而又结实的木柱支撑着,每级八角上都有一个木料刻成的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铃声叮叮,韵味无穷。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连接,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

整个木塔的面宽和层高,由下而上逐层减小,各层的门窗位置交互变换。塔上的窗上雕有各种花饰,门上楣嵌有名人横额题字砖雕。其中第一层东门匾上的题字是“登极乐天”,西门上题的是“入三摩地”。

张掖木塔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玲珑剔透,历代以来就为世人所称道。元代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木塔作了描写。清代诗僧卜舟赞木塔:“巍然笔势蘸寒空,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景射波光淡漠中。敲击时钟时悠长,能仁标范永流东。”

塔内附有楼梯,供人攀登,每层都有回廊、扶栏、可依栏远眺。当轻风拂过,塔上铃声悠扬,如听梵音,张掖木塔也是古甘州八景之一的“木塔疏钟”。若立于塔顶,扶栏远眺,田畴如画,绿树四合,雪峰凝素,河流如带,远山风光和戈壁绿洲景象尽收眼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