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地掌握教材是贯穿备考行为的始终
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类掌握知识需要记忆和重复。用形象联系的方法式把一个新的现象理解并记忆下来,然后再通过多样的情景中运用记忆的知识来重复激活记忆的内容,这样有利于一个稳定的知识体系的形成。
第一要素:掌握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贯穿备考行为的始终。
我们发现学生经过2年半的学科学习与训练,好像懂得了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让学生按照检测要求,让其规范快速进行检索回答,我们的学生却不能熟练快速地讲(写)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措施及时解决此问题???
考生要把握课、单元、年级、三年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复习一定要注意几点:一、疏理完善好知识体系。二、归纳知识点,也就是复习出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三、把书读薄,如果一轮复习的阅读量只是第一次的五分之一,这样的考生属于会阅读的,也是把书读薄了。四、阅读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阅读或者阅读中理解了相关的知识点、建构了知识体系,才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五、理解性的阅读给记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记忆的基础是阅读和理解。无论是阅读、理解、记忆都是为应试能力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素:记忆(熟练知晓知识点与问题在教材的位置),记忆是备考的必经阶段。复习要格外强调!要想高分通过中考,不记忆肯定是不行的,关于记忆的方法很多,考生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已经记忆了大部分内容,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视觉是有思维能力的,即所谓的视觉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在备考的中后期,考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方面下功夫。否则答题时知识运用变得比较模糊、似是而非。阅读与记忆二者在备考中后阶段更要强化如何记得准确,因为许多基础题目都是依靠准确记忆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等知识点才能准确做出来,如果这部分记忆性题目上丢了分数,很难在卷面上得到弥补,记忆知识点是阅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中间环节,是核心的衔接环节。没有熟练、准确、充分、有效地记忆知识点,应试能力一般是无提高可言的,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同学(复述)是最好的掌握、巩固学习的路径,实现90%的知识转化,分享是最好的方式。是检验学生到底懂不懂的真正试金石。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复述)同学与分享(兵教兵)。
第三要素:真题,真题演练是备考的高级阶段。
应试训练的素材(情景、问题)筛选提炼;学生应考能力决定考生命运。之所以提倡做历年真题,首先,目前没有任何习题集的水准能够接近历年真题。有的相去甚远。做这样的练习题对应试能力提高没有效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模拟题就不错,十分贴近真题,有些题目往往就是当年真题的原型题。
其次,历年真题题目难易程度搭配非常合理,符合中考考试的题目难易规律。考生在开始复习时就可以把相关联的题目加以练习。在备考中期做历年真题当中稍难题、较难题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的备考符合中考考试试卷水准(命题者历年选择怎样的时事与社会生活素材、题型及演变、规范审题及组织答案)的要求。另外,做真题时候,最好能够配上真题解析及考题点评阶段的讲解,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请参照万维面对面)!
中考知识的综合运用落脚点在历年试题的训练。教师要帮助考生把阅读、记忆历年真题演练、与教材考点的结合好,问题比较多的情况是大部分考生过分地依赖阅读,这样做有利于梳理知识体系,明确重点、难点、考点,对记忆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应试能力提高作用不大,而且平时复习训练的题目也只是进入到了记忆、理解的层面,不做历年真题,考生很难带着真实问题去学习,最终整体备考行为形成了头重脚轻的状况。我们都要记住备考核心的落脚点是应试能力。就目前考试要求的水准而言,学习教材后的记忆和历年真题演练才是最重要的。要提高应试能力只有接受记忆和历年真题的训练。
切(分段)、换(交叉、练习、变式与分享)、测(检索、反馈)、联(关联、运用)
什么是知识体系?简单的说知识体系就是能把一本书的知识或自己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到一张纸上,以一定的逻辑呈现出来,也能把这张纸上所总结的知识体系在需要的时候扩展为一本书或丰富的知识。如下图总结的一样:
1确认一个喜欢的项目
2一次只练习一个技能
3确认练习技能的目标
4对技能分解
5找到练习工具
6减少练习时的阻碍
7设置专门的练习时间
8创建快速反馈机制
9短时间训练
10注重速度和效率
要整理好题。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习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料,要定期地按照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对于综合性强又比较典型的题目等,应做上特殊的标记和专门的摘抄保存下来。这样,到了期末考试之前再拿出来,回顾研习一遍,定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