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福乐 任梦 吕清: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黄炎培等人在蔡元培劳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当下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弱化等现象,探讨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不仅对完善我国劳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也对改善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黄炎培(1878—1965年),号楚南,后改名韧之、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厅(今上海浦东)人,爱国主义家、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基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黄炎培重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认为社会工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他通过实地调查,将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招生人数、职业道德、毕业要求等都重新进行了制定,做到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职业学校来传播、实践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不断实践、推广中逐渐形成了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



1.劳动教育范围:平民化、大众化、社会化。劳动教育范围平民化、大众化与社会化,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劳苦大众,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劳动者参与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开化民智、启迪人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劳动教育能够如此大范围在全国开展,与黄炎培等人教育考察、著书立说、举办系列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2.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用化、立体化、有效性。黄炎培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实用化、立体化及有效性特征,教育内容的实用化、立体化能吸引劳动者参与劳动教育,使劳动者通过劳动体验、参与劳动活动,在学做结合中掌握劳动技能、劳动必备知识。不仅如此,黄炎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考察,从实际出发,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了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专业,不断探索最适用的课程与教材,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1.精神层面:崇尚劳动,形成风气。黄炎培认为“凡精神必由形式而生”。作为价值层面的劳动精神势必在劳作中形成、发展与传递。由此可知,营造尊重劳动、职业平等的氛围尤为关键。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目标,是学生内在认知的基础和对劳动教育、劳动、劳动者的认同。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价值层面:尊重劳动,提倡平等。在价值层面,黄炎培提出“作工自养”是人们最光明、最高尚的生活。他将劳动价值放到两个“最”的位置,认为劳动是创造人们幸福生活的来源。他将“尊重劳动”视为劳动教育的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倡职业平等,摒弃“鄙劳”不良风气。这与现在追求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契合度较高。尊重劳动是劳动教育的起点,是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逻辑起点。
3.行动层面:手脑并用,辛勤劳动。劳动行为是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念的践行,是检验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念的标准之一,是实现劳动者价值的必要手段。针对“鄙劳”的社会现状,黄炎培提出了“手脑并用”,学生通过手脑联合劳动,能够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辛勤劳动,不仅能够“日以精良”,还能够“日以优焉”。同时,劳动行为对于劳动精神的传承、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不断的手脑联合训练中实现劳动价值,养成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
注: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24期(原文字数:9998)
2.作者简介:槐福乐(1995- ),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任梦(1997-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吕清(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