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读《红楼》:某些“懂事”,懂了之后是“不屑”
本来要写文章,却迎来了网络飓风。
我最近看了电影《失控玩家》,太多话想说了,想了想,不能写。
想起来曾经调研遇到的事,想了想,好像也不能写。
扯闲篇吧。
无妨,正好借这个时期,我去旅行和读书吧。
可是却退了两次票,第一次,发现自己要经过中风险地区,退了;
第二次,发现目的地要核酸检测结果,又退了。计划把一切证明和要求都办理齐全再出发。
在这件事上必须听从安排,不能因自己一个人的任性,给别人带来风险,传播了疾病。
正好周末,秋日融融,凉风清爽,最近每日,坐在窗下重读《红楼梦》。
小时候读《红楼梦》,只是被其中的诗词意境触动,看到了其中大美。尤其是那句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二十多岁时常有一切虚无之感。那时读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念。
看了几个人的命运,看到了无常和证悟,通篇都是一个:"好了";
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现时蒙蔽、尚不“觉悟”,其实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既然知道一切无常,自然懂得贾宝玉最后所去的妙处:
贾宝玉光头赤脚,披大红猩猩毡斗篷,被一僧一道,挟住贾宝玉飘然而去,还听到三人中不知哪一个在唱这首《古风·我所居兮》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那将是如何的澄澈光明,洒脱自在之地!
但现在重读《红楼梦》,发现自己看懂了那些青少年时期看不懂的日常小心机,家长里短,言语之间勾心斗角的潜台词。
心下不禁悲哀。
我可能对世事的理解是倒着来的。
本来不谙世事,人近中年,经历了那么多万箭穿心,居然懂得了人情世故,终究是沉沦了。
小时候我总是被人说太憨太耿直,还常被一起玩耍的兄弟姐妹,甚至姨母舅妈讥讽。
自己也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心智愚钝,因为自卑,所以就更要多思考,多读书,以为可以某一天不被他们嘲笑。
然而,那些经典著作中,更让人关注审美,和高于生活的抽象妙处,觉得一切清澈干净。
在那个无人读书的人群里,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读书,看花,看云,和猫狗对话。
和小伙伴玩耍时,也总是不关注自己,也不关注他人,只是专心自己的兴趣。
人们老说我不懂事,弄的自己很自卑。
可如今,懂事了。
懂得了这些日常琐碎,发现如此浑浊琐碎。
才明白,不懂更好,人的精力有限,花一分在琢磨人,和眼前的小事上,就少一分精神的纯粹,也少一份心思追求有价值的东西。
懂了又如何,发现这些东西也不过尔尔。
以前是不懂,现在是不屑,不屑与人虚与委蛇,攀比客套,我不想去趟这个浑水。
怪不得作者在第五回中写到:
“秦可卿带贾宝玉到一上房睡午觉。门上贴着一副《燃藜图》,还有一副对联,就是这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看后就不肯进去了。”
一个人如果将人情世故当作一生修炼的本领,这辈子就毁了,变的油腻污浊不堪,再无天生灵气。
可笑,作者本来此处是反语,借宝玉的表现,说明自己的价值观,他是鄙夷墙上那幅对联的。
这句话却被后世的人们捡了起来,将作者鄙弃的东西奉为醒世格言。
怪不得写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苦恼: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能被读者正确的理解,是作者的幸运。
有几年我很悲伤,发现原来从小一起长大,深爱的兄弟姐妹之间,妒忌,炫耀,攀比,诋毁,不知道他们一直这样,还是我突然开窍了,看到了。
只是感到深深的悲伤。
在猛然跌落现实的那几年,在极度痛苦中,每次一看到曾深爱的亲人的小心思就悲伤的想哭。
从小手足情深,难道不是希望每个人都好吗?为什么还要互相之间有这些小心思?
突然觉的好险,古人说:少不读《红楼》,是有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高一层着意,读到的将全是,家长里短,姑嫂拌嘴,狭隘心机和彼此琢磨。
如果一个人没有证悟的基础,会陷在书中描写的锦衣玉食,闺中哀怨,针尖小事中出不来。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少吗?
满心满脑想的都是物质追求,攀比他人,琢磨他人。一辈子都在小格局中纠缠计较。
他们会在读《红楼梦》中,强化自己的这种意识。
怪不得有些人读《红楼梦》读的哀哀怨怨的。
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那些细,那些小,那些具体的闺中儿女情,衬托命运的麻醉和磨难,最终带出那一首看破无常的《好了歌》来。
喜荣华正好,叹无常又到。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我还是希望,一日能见门中天地,不用豪华,此处恰有一案翰墨书香,一窗月朗星稀,一室清风如许,一人得闲忘机。
我还记得,2017年,那些独自读书的夜晚灯光,犹如寒冬中的火焰,还有那些给我温暖的人。在我彷徨与笃定中间,让我恪守与坚持。
2017年冬,那时在呼和浩特,坐于南窗下,念《诗经》。
隔了遥遥日月,想起葵荼菽麦,稻浪飞花,想起秋蟋入床下,想起再过几月,就要赶走老鼠,准备过新年了。
秋阳融融,沉寂无声。
我也要去买一点《诗经》里面的菲和蔓菁,准备午餐。
花草,谷蔬,虫鸟,晒懒的猫,屋后的山与云,人们的四季劳作,本是平常,却惹的人痴痴钝钝。
记得有一天,独自躺在床上读完了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
大提琴如泣如诉,整个人被美好的安定感觉抚慰着。
抑郁最深的那几年,重要的是修养,修复,修行,修回那份安宁疏朗,平和雅致。
在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行走的方式,不侵扰,不评判,不盲从,不抗拒,能够纯净自然,安然自适便好。
小区里的银杏树又黄了,又是一年秋来。四季没有时间,只有轮回,人却在不停歇的衰老。
我因为未实现的梦焦虑过,也为现实恐惧过,也想拽住时间的绳索。
然而,在雪中,在美中,在静谧中,在独自品味天地大美的阵阵感动中,在朋友家人的温情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虚妄和可笑。
在肉体的徘徊衰老中,这颗心却仿佛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进了一扇门,踏上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而眼前烟波茫茫却看不清楚……
但无妨,纵然一切虚幻,但虚幻这件事,便是真实。
更该认真对待。
加西亚·马尔克思说:“——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