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颜唐诗三百首 之七: 赠卫八处士(2)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四、入乎其里求其法
1、“今夕复何夕”的数种作用:
(1)起之抑,“今夕复何夕”顿挫之。定其基调:全诗之不连贯性、不确定性
(2)今夕,明日,首尾呼应
(3)化用《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见此邂逅、见此粲者”,用上句,含下句,一句上句含数句下句,表示惊喜惊赞等等。
《诗经·唐风·绸缪》(本为男女之情,婚姻等)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2、关于: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汉武帝 《秋风辞》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之前数句化为一句,此处一句化作两句。
3.八句一段,别有意趣。此作与《佳人》俱是24句,俱以8句1段,有连续剧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松颜客曰:《赠卫八处士》,以明确时间概念表达其不明确,以如在眼前之实景表达其不实,以实化虚,可为一叹。
4.太多的问与感叹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五、出得其中吟趣斜
(一)声线图:
注:此图由《松颜唐诗三百首》学员“成之”所绘
(二)声线分析:
松颜客曰:后鼻韵,写梦境写朦胧写迷茫,但是比一东开口大,22入声字让朦胧与迷茫变得碎片化。
第一部分第四白脚是上声,第二部分白脚第一和第四是上声,第三部分第一白脚是上声。
所以婉转度主要集中是第二部分。
全诗最后三个字,三后鼻韵,岂止挤韵?
(三)吟诵抛砖:
关于吟诵,《松颜诗话》有言,简而言之,吟诵乃是古人创作与鉴赏之手段,而非谱曲唱歌,故,吟诵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好听,而是为了表达心音(创作),或通感作者心情(鉴赏)。试问,李清照“寻寻觅觅”之时,能好听乎?老杜“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时,能好听乎?故,吟诵首以“基本调”为准,再求合理之变调。此处抛砖,蚊负基本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六、意逆由君无不可
松颜客曰:这是一首太多问号,太多过去(故意长),没有现在,更没有将来的诗歌。因着过去与问号,才只管喝酒;因着过去与问号,没有别的谈资;因着过去与问号,茫然于明日;因着过去与问号,没有展望与许诺。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凡诗,情真者不厌浅。钟、谭虽喜深,不能删此作。
感子故意长,明日两茫茫
林损先生北大讲杜甫《赠卫八处士》结尾云,卫八处士不够朋友,用黄米饭韭菜招待杜甫,杜公当然不满,所以诗中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意思是此后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林先生此言,可思。
七、环肥燕瘦比三家
《赠卫八处士》与《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与《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松颜客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淡到没有感情词语出现,自然到没有疑问和感叹出现,有鸡有黍有酒有桑有麻有将来,自然就感情自现,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是共饮,是欢饮,《赠卫八处士》竟似独酌,闷喝?
待续...............................................................................................
《松颜唐诗三百首 之一》链接如下(《松颜庄子》每周四更新,《松颜唐诗三百首》不定时更新。):
一首诗该怎么来读,才扎实?才过瘾?——《松颜诗话》之古诗鉴赏抛砖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明 张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