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老师讲伤寒论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回顾上次讲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是太阳病的总纲。中风的脉象是脉浮缓,伤寒的脉象是脉浮紧。
这里解释一下,脉阴阳俱紧中的阴阳,可以理解为左右手,也可以理解为营卫俱浮紧。
读伤寒论关键是尽可能还原情境,运用临床即可
巜伤寒论》中有没有治温病的经方
所谓的“温病”,经方也可以治疗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里的温病,指津液不足的外感疾病
如果遇到津液不足的,不可盲目发汗,需要照顾津液问题
发汗已,身灼热者,风温。这里本不该发汗,发汗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出,身重,多眠睡等症状
学经方的,不要以为伤寒论就是辛温,扶阳,发汗。
也有白虎汤证,黄连阿胶汤,泻心汤等等
这里面讲了温病与伤寒中风的区别
如舌苔黄腻,甚至苔黑,不恶寒,口干舌燥,脉沉细等等
若被下者。。若被火者。。这些情况都是津液严重不足的情况,需要救逆。再发汗患者会更加陷里
若火熏之,后面就是按天算的
这里讲一下,艾灸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特别是燥证,已经气血津液不足了,再用灸去耗干津液,不可以
另外,这种类型的病人,不可以睡电褥子,烤火炉
另外,不可以用附子干姜等猛攻
有些“阳虚”的病人,需要看看阴方面有没有不足
确实也比较怕冷,比较虚,你给上干姜附子不行
也就是燥热本身是阳盛不可以再用补阳的猛药
这里面主要是讲温病不能做什么,不能伤津液。
汗,下,火,不可以
津液不足引起的问题,你再去泻津液,雪上加霜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个讲了传与不传的问题,有些感冒轻的,不传,七天自己会好
以行其经尽
就是病传到这里不能再传了,自愈
有些不一定是你的医术好了,对方感冒就好了,要知道患者有自愈性
如果是医术不好,反倒可以导致疾病病传,甚至内陷
欲作再经者,就是要传病入里。这时候针刺足阳明
子一般指晚11点至1点
以此类推各类时辰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不了了,就是我们现在不了了之一个意思
胃气强,不传,自愈。
太阳病,自愈时辰,大概在中午至下午。
古代时辰从子丑寅卯戊。。。
不了了,表解,十二日愈。不必纠结具体几日,伤寒里面的日,只是仲景的一种记录
跟我们现在的病案一样,叙述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
这个条文讲的是寒热辨证
欲不欲近衣,只是一方面,也要结合其他四诊
热在骨髓,舌脉都是阳性的。苔黄腻,脉弦滑。寒在骨髓,舌脉都是阴性的。苔白滑,脉沉细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这里有解释,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为什么阳浮?因为热。
这里的“自”,意思是手指指着鼻子👃
通常指的是本人
为什么阴弱?因为汗出
阴弱,表示患者汗出的脉象特征。
去掉副词,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所以寒热往来,发抖,都可以是桂枝汤
一会儿发热,一会儿不发热
鼻鸣,鼻塞,喷嚏
干呕,就是胃肠反应。
有些不会表现这么厉害,食欲不振居多
呕不出东西,打嗝,反胃
这个时候,桂枝汤主之
补充:阳浮阴弱,表示卫气营气的意思
阳浮,是因为卫气出外抵抗,把邪气往外推排。阴弱,是后方营气粮草不足,所以桂枝汤大都是资粮之物
感冒后的怕冷,是因为身体的卫气在表抗邪,内部空虚是暂时的,如果这时候过于温里,会引起拥堵,进来的物质,还是需要人体的能量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