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有感

对《古文观止》这本书之所以有特殊的感情,源于有一年在博鳌海边陪爸妈散步的时候,老爸突然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我当时问老爸这句话的出处和意思,老爸说这是《古文观止》里面收录的文章,是李白写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他说他小时候七八岁就会背里书里的大部分文章,当时我瞬间觉得老爸好厉害,我一直都不知道他还有这方面的学识。因此后来,我也会时不时地去翻阅这本书里的文章。

当有一天看到先秦左丘明写的介之推不言禄这篇文章时,首先映入眼帘让我引起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写到了绵山,在山西的介休。遥想当年多少回有朋友建议我去绵山转一转,玩一玩,我都没有去。那时候离介休那么近,总觉得以后还有机会。没想到,一别之后,便再也没去过,因此对绵山也有了一个去而未去的印象。再加之介休有一个朋友,曾经在一个下着冰雹,电闪雷鸣的雨天出手相助过,因此对介休也有特殊的情结和一个未了的心愿。因为这个朋友一直没有机会感谢,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又断了联系,曾委托朋友去当地寻找过也没有找到这位朋友,寄出的信件也被退回。所以一看到跟介休相关,便会想起这位朋友,可是一瞬间我竟然想不起人家的全名,这时候我心里觉得太可怕了,怎么能忘记或不确定人家的名字。凭借自己对记忆力的自信,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真的怎么想都想不起精准的名字。心中无限感慨,时光的力量真的不能小看,我的记忆力也被时光打败了。我想我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跟这位朋友说声谢谢,表达曾经的谢意了。这就是,一开始看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回忆和触动,有时候有些地方若不去,总觉得还有机会,其实机会不是想象中还会有的,很多时候说没有就没有了!

当我看到: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我很好奇,也不敢想象一个皇帝竟然会忘记他的救命恩人,一个平凡的人都很难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更何况是救命恩人。而一个皇帝,又怎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能割自己大腿上的肉,这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干出来的事,这是一个非常极致的行为。从介之推和他母亲的对话里面可以看出来,介之推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言行,他不要奖赏也不要利益。他依旧要保持自己的高尚,他要去绵山隐居。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在古代很多人也需要功名利禄,能坚持自己精神世界的意愿也是件很难的事情。介之推也完全不考虑母亲和家人,宁可母亲与他一起隐居也要坚持自己的高尚和他认为的正确。介之推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没有让介之推为了她而改变,而且选择了妥协、迁就、成全儿子的意愿,直到跟儿子介之推一起在绵山被大火烧死。我被这份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而文章对母爱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看到这里我觉得皇帝对介之推是有感情的,并不是一个无情冷血的人。那么皇帝当时又为何会把介之推忘记了呢?看到这里,我心里充满了困惑。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历史的全部,仅凭一篇赞美介之推的文章,很难找到困惑的答案。只是觉得,介之推的死,让介之推的品格和清誉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了浓重的一笔,而皇帝成了反面的角色,成了介之推永远的绿叶。他真的对皇帝有大爱吗?他考虑过他的隐居,他的姿态对皇帝带来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了吗?一个能做出普通人都做不出的极致行为的人,他性格里就没有某种极端吗?一个人的性格便决定了他的命运。他身上的这种极致和极端是不是日常也让皇帝跟他之间在沟通和观点上出现巨大的分歧、无法融合?我想皇帝从本能上是不愿意把他忘记的,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彼此的距离远了,然后导致了皇帝对他的遗忘。皇帝心里肯定记得介之推的救命之恩,若介之推给皇帝报答他的机会。皇帝一定也会尽所能地满足他,何况皇帝对其他人都奖赏了,怎么可能亏待他呢。当介之推的母亲劝介之推去跟皇帝沟通的时候,介之推都选择了不沟通。他仅仅觉得自己是委屈的,用隐居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我觉得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皇帝也是人,也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也不是神,能掐会算。他怎么会知道介之推内心的委屈,其实有委屈可以说呀,同时也是给皇帝一个机会,更是给自己和皇帝之间的情谊一个机会。本来不会绝的事情,介之推非要用自己排斥沟通又极端的行为来处理。我没有办法去评论介之推坚持隐居的行为是对是错,那是他完全有自由做出的一个选择。我只是觉得皇帝挺冤,因为介之推的死,让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背上了一个骂名,成了一个负面的让人鄙视和唾弃的人物。这样的结果,肯定是非皇帝所愿!

我既为介之推感到可惜,又为介之休的母亲感到可怜。同时又对皇帝充满同情,他也许曾经是有机会弥补的,但是介之推的死,让他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同时,皇帝对介之推是有感情的,介之推的永别更加激发了他对介之推深深地怀念,即便如此,皇帝也得永远地背上忘恩负义,昏庸无情的骂名,皇帝真是既无奈也委屈又冤枉。介之推的确是伟大的,他能割自己的肉给皇帝吃,绝对不是一般的人,绝对不是一般的境界和坚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介之推用自己的死,甚至让母亲陪他死,给皇帝最强烈的反击和抗议。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高尚和英勇,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了一个光辉的形象并永垂不朽。他死了,皇上百口莫辨,他的死并非皇上的意愿,皇上又何其冤。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介之推不愿意跟皇帝沟通、母亲的妥协没有坚持相劝导致的。母爱是伟大的,但有时候也需要更加坚定和保持正确。良好的沟通,不仅仅是在凡人之间重要,在君臣之间也同样重要。有一些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以上就是我仅限于看这篇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信息量而引发的感受和体会,并未对整段历史有完整的研究。若有不足之处,请多海涵。即兴之笔,必有疏漏。只是无知者无畏,才在此畅谈、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