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入房多汗”的案例!千年经方,这次又立功,请你仔细品味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说,文老师,你写的中医科普文章,很有意思,读者就像看电影一样。
我说,是啊,它确实有意思。但是,有意思的,不是我的文字,而是中医本身。
如果你有机会,仔细体察古往今来的中医验案,你会发现,它们真的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现在我要给你说这个,也是不错的一则故事。
关于什么呢?就是入房多汗。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7岁,姓王。
他什么毛病呢?最近这半年以来,他每次入房都大汗淋漓,汗出不止。入房以后,可以说冷汗直流,而且心悸、疲惫不堪,整个人眼看就要晕倒了。有的时候,他还会有低热之感。
怎么回事呢?他去找中医看。
有的说,得用收敛固涩的止汗药。
有的说,你这是气虚,得用补气的药。
还有的时候,你这是阳虚,得补阳。
结果,都不好使。
最后,此人找到一位医家,乃甘肃省的一位基层医师,叫做薛光耀。
薛前辈一看,当时患者是脉象沉紧,舌苔薄少,舌质淡嫩,而且面部发黑,口角处还有一块隐隐的黑斑,大概2厘米。
薛前辈仔细想了想,写了一张方子,我们来看看:
茯苓15克,赤白芍各9克,生姜9克,白术9克,附子9克(先煎)。
这个方子,一共开5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入房多汗的现象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其他的一些表现,比如疲惫、心悸、眩晕等等,也都消失了。
这张医案,很有名。尤其是研究经方的人,很可能都读过此案。
好,现在,我用我粗陋的笔法,给你解一下其中的奥秘。
我告诉你啊,此人的核心问题,在于阳虚。
入房多汗,这四个字,是多明显的线索啊!入房,必然耗伤肾阳。阳气充足之人,不会因此而产生不适。但是阳气本来就亏少的,在入房以后,就一定出现阳虚的各种反应。
比如说多汗吧。阳气,有卫外和固护肌表腠理之能。阳气损耗以后,肌表不固,没有把门的,津液就流出来了,形成了多汗。由于患者体内阳虚,温煦不足,所以汗水是凉的,冒冷汗。
阳气,是振奋人体机能的一种能量。阳气不足,所以患者此时疲惫不堪,而且还头晕。
阳气是水湿运化的动力。阳气不足,水湿凝聚成痰饮之邪。痰饮上犯于心,所以患者心悸心慌。心属火。痰饮步步紧逼,你说心神能安定吗?所以他一定心慌心悸。
有的时候,患者体内阳气太少,寒气就比较重。仅存的真阳之气一看,不行啊,在这儿眼看要冻死了,不如出去溜达溜达吧。于是,真阳浮越,患者就会莫名感觉到身体发热。
另外,患者面色发黑,口角还有黑斑。我跟你说,这也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肾主水,五色为黑。肾阳不足,人脸上就出现肾的本色,就跟着发黑。
当然了,说人家阳虚,还得以舌脉为凭证。此人脉象沉紧,舌质淡,苔薄少,不用问了,妥妥的阳虚之态。
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补益患者的肾阳。同时,化掉患者因为阳虚而成的水饮之气。这些事都解决了,患者才能有所改善。
怎么实现呢?当时医家用了真武汤。我们再来看看——
茯苓15克,赤白芍各9克,生姜9克,白术9克,附子9克(先煎)。
这个配伍,就是真武汤的原方应用了。
提起这个真武汤,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了。它源于《伤寒论》,是张仲景的经方之一。基本作用,就是温阳利水。它的主治,是阳虚水泛之证。
过于复杂的,咱们不提了。就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来说吧,你不是阳气不足吗?附子和生姜大补脾肾之阳。你不是有水饮之气吗?白术和茯苓可以健脾除湿利水。芍药的应用,主要在于制衡附子的辛燥,使之不会伤阴。
这就是基本的意图。
其实,提到这个真武汤,那说道可真不少,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今天,文老师这里先不给你多说什么。你只要记住,真武汤温阳利水,治阳虚水泛,就足够了。至于说阳虚水泛到底啥表现,我以后再慢慢给你说。
总而言之吧,通过真武汤的治疗,患者入房汗出不止的问题,被大大地缓解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妙处所在。我不管你啥病,只要有这个证,我就用这个方。证去,病也跟着没了。
当然了,文老师这里把故事说得热闹,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应用真武汤。有人说,我也爱出汗,也爱冒冷汗,似乎也是阳虚,那我能不能搞来真武汤喝一喝呀?我劝你不要这么想。中医辨证,是严谨的,是必须在中医师的当面四诊合参下才能完成的。仅凭感觉,盲目试药,是完全不对的。因此,文老师建议你,有问题,就去看中医。当然,就医之前,我们学习一点中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我想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务必节欲养生了。耗伤阳气的事儿,尽量少做。从前耗得起,如今就耗不起。身体机能的改变,有些时候,你必须坦然接受、认真面对。这才是聪明的活法。否则,随着真阳的损耗,我们的身体说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