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诗人‖​胡迎建七律二十五首

执手诗词,与子偕老。

胡迎建(1953—),笔名湖星,祖籍都昌县,出生于星子。1987年毕业于江西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江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省社科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省文史馆员。

题吴柏森先生《遂初集》

每向高楼听曲真,涪翁衣钵火传薪。

嘘云谲诡飘花雨,绕笔萧森迥路尘。

霜鬓扶轮归大雅,黄梅煮酒酿清醇。

豪情不减英年勇,肯顾西江一笑亲。

注释:吴柏森,金溪人,中央大学毕业,北京五十中教师。

史鹏点评:颔联、颈联颇工稳,亦见功力。

夜登西岳华山观日出

(1992年5月26日)

魆黑岩身活活溪,越桥穿峡上天梯。

群峰匍伏脊梁骨,高岳擘开仙掌枝。

风浸似冰青女近,日升如璧紫霞低。

微茫千里秦川小,我坐琳宫白帝西。

熊东遨评:结语趣甚: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胡兄登华山只小了秦川,圣人面前,终显底气不足。

成都杜甫草堂

茅屋深深气自尊,蜀都有幸驻诗魂。

暂栖郊甸舒心瘁,犹献芹谋为国门。

竹掩花溪孤艇渺,莺寻桤树翠光屯。

我来三拜诗中圣,眼底谁能共一论?

贺中轩点评:用笔谨严,立意显精神。起承转合四者诸备:首联“起”,总括杜甫草堂的景致特点,用“气自尊”“驻诗魂”概言之。中间两联为“承”,颔联写杜甫居住之心境,颈联写草堂内外景物。末联起句为“转”,对句为“合”;全联抒写作者欲传承诗圣的爱国、爱民精神,以呼应首联之“气自尊”与草堂所“驻诗魂”。诗之词语,皆扣住杜甫与草堂之实际:如“茅屋”即草堂;“郊甸”,乃草堂之所在;“花溪”即浣花溪,在草堂旁边;桤树,草堂内树木……“暂栖”“犹献”正合杜甫之思想。末联是前三联的结论,是作者游成都杜甫草堂的感叹所在,也是这首诗的亮点所在:“三拜”之为,“谁能”一问,联系今日之现实,能不感叹唏嘘!

登峨眉山遇雨雾

石径萦纡着力跻,雨帘遮挂众峰黧。

浓云塞似蒸笼满,苍柏耸疑鬼阵迷。

相讶佛宫临嵽嵲,谁骑香象洗池溪。

华严顶上光明少,雾湿猿猴惨未啼。

樊茜点评:全诗独辟蹊径,主旨鲜明,描绘雨中登峨眉山所见所感,从登山时石径的萦纡、雨帘的密集,再写到山间云雾的浓黑和气氛的阴森;到达山顶后,从人们见到华藏寺之后的惊讶,又想到普贤菩萨骑象到池中沐浴的传说,最后又回到首联的雨景,可谓首尾呼应,角度新颖,构思巧妙。诗中比喻和夸张并用,实景和传说互衬,足见作者驾驭语言之功力。

四十初度咏怀两律

 其一

早岁多艰苦折腾,九牛曵尾力难胜。

黄沙漫舞风催涕,漏瓦寒侵雨湿灯。

倦鸟迷空云叆叆,破帆出港浪层层。

几番冷眼观争斗,长护玉壶一片冰。

刘双琴点评: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四十乃人生又一门槛,随着阅历的增长,始能明辨是非,洞悉人生。在四十岁生日这个特别的时日,诗人感而赋诗,可以说不仅是追忆过往,更是为表明心志,故别具深意。诗之前二联写诗人早年经历。时逢“文革”浩劫,诗人下放为苦力工人,困守砂山,备尝苦难。首联以“早岁”起,总述早年生活,以“多艰”“折腾”概言之。“九牛曵尾力难胜”化用商纣王倒曵九牛的传说,写砂矿劳动之苦,九牛之蛮力与知识分子之柔弱形成鲜明对比。“黄沙漫舞风催涕,漏瓦寒侵雨湿灯”二句承首联而来,一句二意,从屋外到屋内、由远处及近处进一步写型砂矿山环境之恶、条件之苦,沉着森严,有杜少陵之风。颈联二句,“倦鸟迷空云叆叆”写欲归而不得之苦,“破帆出港浪层层”既是诗人乘船往返于鄱阳湖畔型砂矿与县城之家的真实写照,更是象征人生历程与波折,虚实相生,象在意先,笔之所至,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尾联忽言“几番冷眼观争斗”,语义陡转,跌宕变化;又云“长护玉壶一片冰”,明心见性,意蕴深远,为全诗点睛之笔。元范德机《诗格》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此诗用笔谨严、立意高远,可谓深得其法。

其二

琅琅曾羡读书家,翻笑如今不自涯。

未惯逢迎钻黑道,每多睥睨让轩车。

有谁夸诞书中屋,欠我嘘吹酒上花。

锦瑟年华轻放过,犹寻瑶圃植新芽。

刘双琴点评:首联先说“曾羡”,又言“翻笑”,曾因下放、无书可读,故倾羡读书之人,如今反笑自己耽嗜诗书、不能自持,人我相参、今昔对比,读来耐人寻味。细思之,变者乃时事境遇,不变者乃诗人本心。颔联可与近现代画家潘天寿“性迂未惯逢迎事,地僻何劳长者车”二句同参。“让”,并非因畏惧而躲让,而是因不屑而回避。诗人所为者,乃当时被视作“黑道”的学问,诗人所让者,乃权贵显达之邀,可见其心性与气节。颈联承颔联之意,表明心志,言读书不因名利,仅为自适其性、以学会友。尾联继云修身之志,“锦瑟年华轻放过”句与诗题“四十初度”呼应,又与第一首诗首句“早岁多艰苦折腾”相切,如常山蛇势,首尾完足。全诗频用典故而浑无雕痕。“不自涯”语出庄周“送君者皆自涯而返”句,反其意而用之;“睥睨”出自《淮南子》之“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书中屋”化用“书中自有黄金屋”句;“酒上花”用宋祁《九日置酒》“促饮争吹酒上花”句;“锦瑟年华”用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犹寻瑶圃植新芽”化用陆云《九愍·修身》“树椒兰于瑶圃,掩夜光于琼华”之句。可见诗人学识与功力,亦可见其宗法宋诗的倾向。

随禅宗祖庭考察团至百丈山寺,寺倚大雄山

瀑若游龙下激湍,车穿涧壁上巑岏。

豁开陇野光明地,点缀僧房竹海山。

谁订清规辉史册,欲寻片石记农禅。

忽来云锁莲花髻,想见高人不肯闲。

贺中轩点评:尾联“云开忽见莲花髻,想见高人不肯闲”饶有禅味。禅味者,似有似无之哲味者也。古人多以“青螺髻”喻山峰,诗人不说“青螺髻”却说“莲花髻”自有其寓意在。因为百丈寺为“天下清规”之发祥地,莲花为“佛教圣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初读会忽略其哲理,因其隐而不显——“似无”者也。再读而思之,乃觉其隐意矣。

游台北东北角野柳

2002年12月

踏沙径转翠云陬,浪吻乱礁铁齿丘。

滩曲早遗仙客履,石端高耸女王头。

波蓝疑润岫边树,质净能窥水底沟。

我爱茫茫东海阔,万年风电锻瀛洲。

注释:在沙滩上有风蚀奇石,或形似鞋,或似维多利亚英王头像。

彭林家点评:细细品味其中的词性与磁场的内部之道,如“浪”与“礁”的形象合一化成铁齿一样的狐丘,就不难想象“姜石”之类的缘由惊叹,引起空间的思维芬芳。承者,是事件有所指的过程,让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为立意服务,如头颅下巴颏的颔联部分接破题的思绪那样:“滩曲早遗仙客履,石端高耸女王头 ”。“遗”与“耸”的隐现,“履”与“头”的上下都是事物的两头极端的维度,体现出诗“道”的向度无限性。按照野柳景区的路径,行至岬角尖端,即为白色的野柳灯塔,诗家在此展望海天一色和众多候鸟休憩的驿站,一种心旷神怡的诗情油然而生。也许是缘情体物的缘故,性的创作禁不住情的释放,于是,把一个个揉搓的文字抖落出笔端之下:“波蓝疑润岫边树,质净能窥水底沟”。

颈联的转折就是内容丰富的变化,与首联之意的落差甚远,好比一个人的头和躯干相连接的脖子部分,任何拐弯的向度、维度所凝聚的视觉,都是诗道的原始情节,使本相质点的运动形成一个个情绪散花的艺术景观。“蓝”与“净”的颜色词性的对仗,虽然“净”是形容词的借义为对,比如“净角”亦称花脸、黑头。那么,诗人的传心会神的对联,用“疑”的动感和“窥”的静感,一动一静,营造全诗的诗眼。尾联是对野柳风景的议论提升。只不过这种意见的“阔”的宽广之心和别离的启示,需要灵魂的历练和锤击,才能像风电一样进入自我观照的仙界了。

登翠微峰顶,寻易堂遗址慨然有感

(2004年5月)

撑天一柱势崔嵬,磴道危从坼隙开。

青嶂四围争拱卫,巉岩千丈出尘埃。

丛篠挺直凝真气,风雨摧残剩砾堆。

眼底奇男今有几,横流物欲使人哀。

注释:易堂为清初学者魏禧等易堂九子隐居讲学处,在翠微峰顶,今圮。

刘李英点评:易堂九子性格各异,皆以文章气节声著海内,文章中充斥着一股强烈的民族意识,被方以智称赞为:“易堂九子,各有性格。易堂真气,天下无两。”诗人身处九子所在之翠微峰顶,心中也豁然显示出一股精忠耿耿,沉郁悲凉。全诗每联都有一股精神、一股气概在。对于山体、丛竹的描绘,意向密集且带有一股直、冷、坚、奇之气,苍楚遒劲,清劲奇丽,处处透露出一股遗世独秀,也处处能够彰显出易堂九子的气节与气概。尾联尤带有古今之情,由易堂九子的文章气节、坚强风骨联想到今日社会真气的丧失,骨气的泯灭,哀叹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类似易堂九子那样气节卓著之人已难再寻觅,使诗歌的主题升华到对社会的拷问与无奈,分明听到作者难言的激愤,无声的叹息,表现出强烈的、知识分子独有的那种耿直独立、沛然莫御的人格力量。

全诗清空奇逸,文气抟转,尾联直接用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流俗的激愤之情,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旨意显豁,语调沉郁苍凉,如闻山中鹤呖。

刘麒子君嘱为蚂蚁画题诗,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6年2月

休言蚁小画难为,今有能人信手挥。

义胆忠肝弘勇毅,憨头钳足履艰危。

纵横在野兵团众,络绎于途步伐齐。

铁甲奔趋谁可挡,人心如此泰山移。

钟振振点评:古今草虫之画多矣,然以蚂蚁之微不足道,入画者殊为罕见。古今咏物之作多矣,然以蚂蚁之微不足道,入诗者亦殊为罕见。物稀乃贵,人弃我取,此画此诗,可悟选题要诀。此诗名曰题画,实为咏物。题画之旨,只首联一笔带过。盖写生之具体而微,乃画家所长。若与画家斗其所长,亦以诗句求其形似,是自取其败。诗人聪明之处,在扬长避短,批亢捣虚,遗貌取神,写出画中不能明确告诉观众之蚂蚁之可歌可颂者。蚂蚁之可歌可颂者何在?在微末而不自卑,在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诗中“纵横在野兵团众,络绎于途步伐齐”一联对仗,极为传神,允称妙品。末句“人心如此泰山移”,乃点睛之笔。以此收束,小题目便有大意义矣。

选释《滕王阁诗词百首》缀言

(2007年3月)

佩玉鸣銮化劫灰,凌霄新阁矗江隈。

天连秋水飞霞蔚,云绕西山爽气来。

击缽重开都督宴,尚贤谁识子安才。

千年丽藻欣承贮,更待新声羯鼓催。

贺中轩点评:首句“佩玉鸣銮化劫灰”中之“佩玉鸣銮”直接及题,是从唐·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中取来的,以代“滕王阁”之意。“化劫灰”是说旧滕王阁已废,故次句乃有“新阁矗”之说。首联有声有形,尽写滕王阁千年沧桑之感。颔联“天连秋水飞霞蔚,云绕西山爽气来”,属对较工,画新阁所在景物,出句隐有“秋水共长天一色”韵味;对句巧妙化用“爽气西来”古语。颈联出句中“击缽”是成语“击缽催诗”之借用,“都督宴”即王勃写《滕王阁序》及诗的相关宴会,出句隐“争才斗艺”之意。王勃,字子安。对句中“尚贤谁识”,表面意似“有才难遇”,读尾联乃知其属反语,非无“伯乐”,而是“伯乐”更有对“千里马”“万马争腾”之期望。末联“千年丽藻欣承贮,更待新声羯鼓催”中“丽藻”指“华丽的辞藻”即“美妙的诗文”,出句无疑是对“滕王阁文化”传承之赞誉,对句“更待新声羯鼓催”反映作者对《滕王阁诗词百首》的读者之厚望。这令人想起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四书·大学》)的话,其中“亲”即“新”字通假,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以去除污染而自新……这种“明德”以自新的精神,在胡先生笔下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庐山女儿城

(2007年7月16日)

徜徉坡谷矮松青,扪石攀崖觅刻铭。

面对平巅如屋脊,俯窥大壑现U形。

莽苍峰岭云遮秘,溶漾江湖日映滢。

吴志昨曾艰注释,谁能为我唤山灵。

自注:女儿城在庐山东北角,有明代冯挺“匡岳正中处”、蒋经国“为民先锋”与“牯牛岭分界碑”“消夏会”等石刻。 ②U形:女儿城附近大壑中有U形谷,联合国官员考察定为第四纪冰川遗迹。 ③吴志:十年前校释民国吴宗慈《庐山志》,有疑点不能明。

杜华平点评:作者生长于庐山脚下,自小感受着庐山的雄奇壮伟,曾为吴宗慈《庐山志》作校释时,未到此地。女儿城并非庐山的主要景点,一般游客对它并不了解,作者在主编《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始来游览。此诗以纪行诗的写法,前半句句点及“我”之游历,“徜徉”“扪石”主语是我,“面对”和“俯窥”也是我,颈联描写突然离开“我”,尾联记事抒情,则直接点出“我”字,既紧凑又能有跳脱,写法老到。作者善用韩愈的苍坚笔法描写山水自然,又能将西文字母大胆用入,镕冶入诗,使全诗尤其是中间两联斑斓、苍奥,别具姿态,将以女儿城为中心的庐山面貌写得异常生动。中两联对仗工致而灵活,如颔联一写“平巅”,一写“大壑”,前者用比法,比之为“屋脊”,后者用赋法,直接提炼为“U形”,都带给人清晰的感觉;颈联写“峰岭”则谓“云遮”,写“江湖”则就“日映”着笔,都是准确生动而无拘谨、浮泛之处。

咏白鹭应中镇诗社课业

2007年10月

难得翩翩水上飞,江湖满地影踪微。

风寒洲堵家何在,世少知音孰与归?

遥望鸿雁惭远志,独寻芦荻共斜晖。

休嘲长胫伶仃瘦,为避污泥溅羽衣。

刘上坤点评:此诗名曰《咏白鹭》,而实质所咏的是洁身自好的正人君子,这位君子尽管看似没有鸿雁那样遨游万里的雄图大志,也没有终生与归的知音挚友。为了生存他长年孤守风寒的洲堵,凄清地与芦荻为伴,同斜晖斯守。就是这样的一位处境不佳、形象一般的人物,却有着饮贪泉而其心不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诗中用大量的笔墨尽力渲染白鹭平凡的境遇,而最后笔锋一转,“为避污泥溅羽衣”。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位高洁的熠熠生辉的君子形象。此诗若置于唐诗三百首中,恐怕要被历代评论家视为上乘之作而加以渲染,其用事用意堪称一绝。

四同伉俪陪往长沙城南谒王易先生茔墓

(2008年9月16日)

久贮湖湘凭吊哀,终能瞻拜四同陪。

西江学子多承教,一代鸿儒未免灾。

遥想东湖兰桨荡,每邀滕阁妙思来。

百年幽恨都销尽,斫尽荆丛拂扫阶。

湘流断岸卧奇才,抔土能存庶免哀。

已作冥鸿逃箭弋,可怜暮岁踬嚣埃。

雄文光怪蜚学界,高咏芬馨付劫灰。

世谊分明遗韵在,菁华那忍久湮埋。

注释:王易先生历任心远、中央、中正大学教授与予祖父雪抱公为挚友,民国初年常在南昌东湖、滕王阁等地禊集。晚年迁湘,与晓湘之号若有符契。其墓近列为市文物单位,得免迁葬。先生裔孙四同夫妻居湖南农业大学院内。

剑 川点评:近世江右诗家,屈指必称王易、王浩昆季。兄弟二人生际乱离,而能独登坛坫。惜境迁时过,知者绝少。且王氏窀穸远在星沙,凭吊殊难。胡迎建先生于乡邦名贤,悉心搜访,多方表彰,况乎通家之谊哉。经年奔走呼吁,世人乃知有南州二王,读此二篇者,足可以诗史视之也。湘累楚些,为祭骚客;吴吟越讴,以吊离人。异代同心,读诗而发一恸,可也。

统万城遗址

(2010年8月20日)

挟威强势孰争锋?犹梦万邦驭控中。

役使千夫屠戮尽,赫煊十载倏而空。

枉遗兀立白城子,恍见堂皇丽殿宫。

堪叹与民为敌者,败亡咎取幕垂终。

响堂斋点评:此题统万城,咏史诗也。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是咏史诗的本色,此诗颇为得体。首联写赫连勃勃的气势和野心,颔联写其暴虐和结果,腹联写作者的凭吊与感叹,末联总结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立意高远,出语警豁,是此诗特点。

夤夜乘机自西安返南昌

月在东方我在西,我机驰转月争飞。

腾升俯瞰灯光渺,飘落遥观玉兔低。

窗外裹云如漆黑,舱中有客读书迷。

频颠忽报南昌近,竟忘行程数日疲。

熊东遨点评:游罢归来,清兴未减;机上观天,补得山川不足。

刘凤玲点评:思接千载,神游八级。乘坐飞机之所见、飞行中于机舱内痴迷读书,情景新,意境新。所写景象奇丽,飞机、我、月、天空。气势壮阔,从腾升而上的飞机高处俯瞰地面的灯光,灯光逐渐变得微渺;飞行中的人观看月亮,似飘落而低,似与月争相飞驰。颈联对比有致,窗外漆黑,舱中有亮光,读书迷。“裹云”,“粗缯大布裹生涯”。突然抵达,欢欣家近,竟忘疲劳。

呼伦贝尔大草原

(2011年7月29日)

莽原荡荡草茵茵,铁网西邻蒙古襟。

地老多菇滋露气,松齐如刷攒丛森。

一湖卧凹凝琳碧,三马扬鬃载客骎。

到此方知霄壤阔,呼天忽暗雨花淋。

网名诗社栋梁点评:首句点出大草原一望无际的雄浑景象,次句描述地界与蒙古国相邻的情形。叙写以明地理位置、总体面貌、雄浑气势。中两联以白描笔法描绘眼前所见,“地老”句眼前近景,“松齐”句稍远处之景。“一湖”句远处之静景,“三马”句身边局部小范围之动景。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湖泊的平静与马车的奔驰,林木的整齐与草野的崎岖,尽成不经意之间的点染与对比,删繁就简完成了对大草原景象勾勒。尾联用“到此”二字把作者轻松带入诗中,境里有我,情感便流露出来,但作者只说得“方知霄壤阔”半截子话便打住了,结句又回到景象描绘上。先从前面写景来看,作者带着美好的心境一路欣赏而惊奇不已,到“方知霄壤阔”已有由衷赞叹之意,结句急转,以遭遇雨淋而收笔。如果说,作者有以草原象征家国一点意味的话,那么这“呼天忽暗”便是令人烦躁并带隐忧的景象(盛世太平中国有此隐忧么,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但敏感的诗人感觉到有,相信有见识而正气还没磨灭的人都知道有,只是不敢承认而已)。但“雨花淋”终竟还非大祸害。虽有忧虑尚不足为患。或许说,作者欣赏大草原疆域的辽阔,风物的绚丽,又为古老的土地上气象瞬息生变而略带忧虑。雨下,信手拈来,融情入景,涵咏有味。

朱子学术研讨会期间游三叠泉,惜深秋瀑稍弱

(2011年10月22日)

重来五老胁东端,欲见朱熹所未观。

桥横乱罅晶湍上,阶转高崖铁壁间。

万马蹄奔雷怒吼,三帘绡挂嶂巑屼。

莫非虹吸龙宫里,挥手邀呼意气酣。

注释:五老峰东三叠泉是庐山最大最壮观瀑布。张世南《游宦纪闻》言绍熙间樵者发现此瀑。朱熹在南康军未知有此瀑。后在闽,闻之叹惋:“新泉之胜,闻之爽然自失”(《与黄商伯书》)。

胡兆祥点评:五老峰东之三叠泉,是庐山最大最壮观的瀑布。朱熹在南康军未知有此瀑布,后在闽闻之“爽然自失。”诗人重来三叠泉,自有一番彻悟: “桥横乱罅晶湍上”一座拱桥,横亘于似从硕大瓦罐的裂缝间涌出的急流之上;“阶转高崖铁壁间”攀岩的石级,宛若云梯缠绕于形色如铁的坚硬石壁之间。“万马蹄奔雷怒吼”此间,听风雷怒吼,气吞山岳;“三帘绡挂嶂巑屼”,观飞瀑‘绡挂’突兀的叠嶂之上,一波三折,精气神,荡气回肠,“挥手邀呼”,气冲霄汉。悠哉!壮哉!此诗立意高远。以匡庐之灵气,养诗人之豪兴。

西藏纳木措湖

(2012年8月)

冰川造化大湖瑰,玉镜晶莹众岭偎。

云幕低垂峰黯黯,波光倒映雪皑皑。

但祈圣洁存千代,莫让纷争到九垓。

周穆西巡未来此,逊吾眼界尽奇恢。

注释:纳木措湖:“天湖”之义。在拉萨之北那措县,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多平方千米,南北宽30多平方千米。

贺中轩点评:首句点明,湖的地质肇始是“冰川造化”,一个“瑰”形容珍奇与美。次句有二义,一用比,说它如“玉镜晶莹”;二是“众岭偎”意为群山亲近,隐赞其美。颔联写云、写峰、写波光、写映雪,明暗反衬,静中有动,形象驿动而出。在前两联,作多层次形象铺垫后,即用两联,联系现实、借用神话,发浪漫而形象的议论,使诗的意境上了更高的台阶。

重阳再游龙虎山有感步东遨、盛元兄原玉

(2012年10月23日)

丹崖碧树叶微黄,又望悬棺证海桑。

溪曲撑槎浮沫逝,壑深悟道旧痕忘。

穿林拂翠由谁引,倾盖班荆祈共商。

只恐重开龙虎斗,振衣千仞惮新凉。

贺中轩点评:颔联“溪曲撑槎浮沫逝,壑深悟道旧痕忘”。蕴含哲意:人生旅途如溪曲行舟,着力前行,流言蜚语似浮沫终将消弭;走过千山万壑,一旦觉悟,成佛得道,便“好汉不言当年勇”,“而今迈步从头越”!

谒元好问野史亭与墓园

(2013年9月)

学诗早慕遗山笔,访古趋瞻野史亭。

历乱骡驮书囊重,积哀灯映泪花零。

铁蹄踏破大金国,皤首归来故里庭。

犹幸时无文字狱,自将著述铸仪型。

刘凤玲点评:首联写作者从小学诗就仰慕元好问之文笔,此日访古时则有幸瞻观野史亭。野史亭:据《金史》本传,好问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后世在其墓园附近建野史亭以纪念一代名师。一二句中的  “慕”“趋”显出情真情笃。中两联写元好问之生平,“骡驮书囊”,行万里路时不辍读书也:“灯映泪花”,含悲著述也。元灭金国,则“皤首归故里”之庭。末联突然一转,犹幸运当时没有文字狱,可以自由地著述,留铸史、诗之伟业。

雁门关怀古

(2013年9月)

纵眺天连漠北寒,秋高不见雁翔盘。

城蟠岭脊龙蛇势,楼扼咽喉锁钥关。

底事匈奴驱不尽?当年戌卒梦难安。

笳声杀气如萦抱,铁血犹存紫塞斑。

杨逸明点评:这一首无“雁”,大概当时无雁至雁门。无论加法还是减法,均在于诗人如何运乎一心。颔联写雄关形势。颈联写历史。尾联似乎收不住,还是将古来征战写得有声有色。

此首“气壮”。

赖怀先点评:起句高古虬健,诗人尽兴远望,是大漠连天的阔大景象,一“寒”字点明漠北严酷的自然环境。秋高再染一层“天连”,“不见”说明北雁南飞,物候知天气,起兴同时,亦为怀古幽情稍作铺垫。颔联虚实结合,写雁门关地势险要,“蟠”、“扼”精当,将岭脊龙蛇,楼锁钥关之势盘活。颈联比事深刻,贴切,感物而发,为何匈奴驱不尽?诗人用敏锐的直觉体察的答案令人称道,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大雁尚且知南飞,士兵当然也怀乡思家,无心打仗了。然而边塞事关国家领土安全,残酷战争面前,容不得个人选择。尾联点睛之笔,渲染雁门关沉重的战争历史文化。

此诗深切边塞诗意境和风格,浑然天成,直追古人矣。

鄱阳湖诗会在生态规划馆召开,适逢端阳前一日有怀屈原感赋二章

(2015年6月20日)

离骚求索见刚肠,民族从来有脊梁。

文相兴兵甘死难,张丞嚼齿抗猖狂。

乾坤万世天心在,浩劫十年元气戕。

瞻顾犹怜来者少,侧身东望淼茫茫。

程艮点评:此诗作于端午节那天,也是纪念屈原的诗人节,他怀古之幽情,诗意澎湃,挥笔而就。这首七律气势磅礴,纵横古今。短短28个字,写了屈原、文天祥、谢叠山等民族英雄,从下半首开始,他笔锋一转,视觉由“乾坤万世”跳到“十年文革”;其间他无须评论,只“天心在”和“元气戕”就作了鲜明的对比。读者肯定了然于心,末联有独立苍茫,“后不见来者”之深意在焉。并回应了序文的标题。字约文丰,惜墨如金。

行吟泽畔屡流亡,路途幽昧岂惮怏。

何日魂归中国梦,于今舟赛水云乡。

反贪频喜擒千虎,揽辔还祈澄八方。

我盼斡旋有能者,江山坐稳燮阴阳。

胡兆祥点评:时在端阳, 纵观曾经浩荡历史风云的鄱阳湖,在此举行龙舟竞渡, 诗人“行吟泽畔”, 追溯流逝的千年岁月,钩沉起多少遐思。多舛的华夏民族,“路途幽昧岂惮怏?” 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铸就爱国的炽热情怀;以生命的咀咒,书写不屈的民族魂魄! “何日魂归中国梦”这是国人的疾呼。“反贪频喜摛千虎,揽辔还祈澄八方” 世事沧桑,阳光与阴霾,总是相互交错。此时此地,笔底惊涛,浪遏飞舟!“我盼斡旋有能者”紧勒缰绳,把控政治气候;运筹帷幄,“江山坐稳燮阴阳”!

重阳在星子县城租艇登落星墩用杜甫九日蓝田韵

(2014年9月28日)

舣岸登高骋望宽,重寻旧迹杂悲欢。

船栖湾港如城垛,云戴匡庐俨冕冠。

万顷湖平犹静寂,一丝风起转清寒。

欲捐余袂葺荷盖,帝子何年降渚看。

胡兆祥点评:假日约诸友荡一叶轻舟,重寻星子城南十里湖中落星墩之旧迹。此岛据传为天外来客,陨落人间不计年。近处,一队船舶犹如一座座漂浮的“城垛”,栖憩于港湾,待命启航;北望苍山,“云戴匡庐俨冕冠”, 雄奇峻拔,横看成岭侧成峰! 此间,诗人心明如镜,“万顷湖平犹静寂” 回身目睹那落寞的亭阁,倏地,“一丝风起转清寒” 诗人感叹:“欲捐余袂葺荷盖,何年帝子降渚看?” 我本想献出一臂微薄之力, 来修整这寒碜的亭榭, 尚不知人间的先贤后哲, 何年能来观照这碧水环抱的天之骄子啊! 引而不发,发人深省。

中秋湖滨独行

(2016年9月)

渐起萧骚风送凉,徘徊四顾夜苍茫。

湖波黯黯微摇影,桂树迟迟惜未香。

久盼清明成正道,不妨惆怅是清狂。

何时雷电撕云幕,四海同观大月光。

赖怀先点评:诗人诗思,不唯高山大川,名胜古迹,区宇之内,触景触情者,皆发之吟咏,依于声律,金声而玉振,感性灵之丰美,化文明于天地也。

“渐起萧骚”句,兴于渐,曲于骚;“湖波”、“桂树”之象本色纯正。颔联意味深长之笔,盖乃在此中秋之月夜,有美中不足之叹。妙在诗人辗转一境,比之以“久盼清明成正道”之愿景,不妨惆怅,申以清狂,调侃自况也,先生德艺双馨,而善自审如此。尾联“四海同观大月光”,亦东坡“千里共婵娟”之意。“诗”之温柔敦厚,此诗之谓也。

仙客来坊欢迎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