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属于每个人的,但2020年的我却只属于我自己。这一年里,我有我自己的精彩,尤其对一个56岁的人而言,倒着数自己在世的岁月,更要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我的精彩在于回馈社会,因此,也乐意把自己的精彩与社会共享。立事立言立德是我的志向,也是让自己老而有些美好记忆。立事,有一些标志性项目值得记忆;立德,有诸如“心中有佛,也要心中有民”(与普宁某寺庙主持谈话,2017年)举措值得坚持;立言,笔耕不辍。幸运的是,曾出版《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与产业化》《固体废弃物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倍感欣慰的是,2020年,出版了《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这部文集是用20年经历写就的185篇69万文字,是自己工作的总结、思考与追求。每每送友人书时,多被要求签名。我是极不愿签名的,字写得不好,更不知道写点什么。但对要好朋友的要求却难推脱,竟也形成了“读书求理,举措为民”寄语。也许,“读书求理,举措为民”是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座右铭吧。
2019年开始走出去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020年参加3次:2020年上海环博会中国环卫产业发展论坛(上海,8月)、2020年全国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交流大会”(厦门,11月)和2020年中国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暨监测技术大会(陈村,广东佛山,12月)”,并分别作《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观察》和《构建和优化垃圾治理体系》主题发言。我珍惜参加交流会议的机会,精心准备论文,且要求自己写出参加会议的印象:《参加2020年上海环博会和中国环卫产业发展论坛的印象》《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展望——参加2020年全国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交流会的印象》《垃圾治理的融合之道——参加“中国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暨监测技术大会”印象》。上海会议让我看到AI在垃圾治理行业的应用曙光,让我看到垃圾治理智能化智慧化的未来;厦门会议让我看到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这一细分市场的前途,深感需要引导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走好第一步;陈村会议让我理清垃圾治理的融合之道。曾有领导嘲讽我热心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什么“就是企业发个邀请函”,我不以为然。我是用论文而非官位或江湖地位去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会议是个交流机会,展示自我见解的机会,更是个学习、完善自我理论的机会。遗憾的是,曾投稿“2020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投稿《浅议生活垃圾治理的理论体系》也获优秀论文(排在获奖论文公布名单最前面),但遗憾没能参加此次年会。个中蹊跷,不能言语。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一直坚持写帖,以前写博客,现在发表在“无知一熊”公众号和“无知一熊”360doc个人图书馆。2020年,帖子主要集中在新固废法解读、垃圾治理体系、乡村建设和个人内心总结4个方面,皆成系统。梳理了垃圾处理体系、垃圾治理体系和垃圾治理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体系是一种动力的见解,至此,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讲自己是垃圾治理的体系派。更高兴的是总结了普宁挂任2年的心得,写出了26000余字的较全面的乡村建设理论。此外,总结了自己的三观,收录在《宅心集》《世间难懂是人道》,也是阅读数较高的帖子。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快速而真性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让人参考借鉴,不正确的让人避免重犯,何乐而不为?写帖也是回馈社会、为民服务的一种途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公务员不想不敢写帖!?
有些事是命里注定的,科学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帖子《2020年推行垃圾分类的三大事》(2020-01-11)里曾述说自己“第三件大事,简化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制沼工艺流程”,没想到,2020年12月真的得带专班进驻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现场,督导整改,实现“打通生产线,基本达产”目标,第一件事便是优化预处理工艺。(1)简单问题复杂化。预处理工艺过于复杂,工序主功能定位不清或被现场弱化,致使工序功能与预期严重偏离甚至被废弃;(2)无休止的改进,且沉陷在次要环节(设备)和细节,失去整改方向,使生产项目变成试验研究项目;(3)股东之间、甲乙方之间互拼内耗,致使项目公司缺乏领导力和执行力。还好,凭借专班成员的努力和自己的技术、管理经验,不仅很快找准工艺技术设备问题,打通并优化了预处理工艺,而且,督促项目公司化解互拼内耗问题,让项目全体参加人员重新树立了“打通生产线,基本达产”的信心。
我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如建设广州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指导普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起草广州市固废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等,边干边学边总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幸运的是自己主办的事基本没有失败,也可毫无愧色地讲自己是一个行政管理专家——懂行政管理的技术专家。
再见,2020年;
再见,2020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