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语冰教授在蓬皮杜中心大展的讲座
上周日,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应天协谢总的邀请在西二馆做了一次讲座。作者到场听了沈教授精彩的讲演。因为并没有征求他的同意,所以在此写的内容,并不是他的原话,只是听了讲座之后的复述,挂一漏万或者是理解不当的地方,皆为本文作者文责自负。
沈教授就这次大展,针对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用大约100分钟时间,概括讲解了大约100年的这段艺术史。
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分离,最早是法国的马奈,或者更早,法国的库尔贝。古代西方绘画起源于圣像画,发展到皇亲贵族的肖像,罗马希腊的神话故事,属于重大题材的绘画。库尔贝的大幅《采石工》可以说是与重大题材最早的背离,马奈的普通人肖像和一些普通花草的静物,标志着绘画脱离古典主义的规范开始新的道路。印象派画家在题材和技巧上,大大偏离了古典主义,绘画艺术大步离开古典主义。对于颜色的使用,比如修拉的点彩法,后印象主义的关系色,为后来抽象主义对颜色的简化,诸如蒙德里安三原色的纵横线,奠定了基础。再后来,单色比如单纯白色的绘画,极简主义,甚至直接用没有画过的画布框展示,代表了绘画在颜色使用的原则上,不断挑战传统美学,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在形的方面,也是一再突破,毕加索的立方主义,到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对于作品形的标准,也连连被突破。
可以说,现代艺术正是在一次一次突破传统美学中风靡发展。但是这个过程犹如思辨一次一次从概念上褪色了艺术,因此就有阿瑟.丹托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还有一篇《艺术的终结》,认为艺术在概念创新中实际上走向了自我的终结。但是现代艺术家们不断发明新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继续突破,似乎又在回应哲学的挑战。行为艺术,装置,大地艺术...新的艺术形式还在不断发生。
沈教授应媒体邀请,曾经和另外三位学者一起就艺术的边界问题发表过学术性的看法。艺术的边界是什么?在哪里?现代艺术似乎在持续不断打破边界。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从杜尚的自行车轮子开始的概念艺术大潮,会不会在时间的维度上很快碰到终极的边界?沈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引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世界上真正的最伟大的哲人有两位,一位是爱因斯坦,另一位是毕加索。”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会不会成为新的突破边界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