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直径达34mm的唐“开元通宝”宽缘大样钱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开元通宝”钱文由欧阳询(字信本,出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唐朝著名书法家)所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
“开元通宝”是唐朝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的一种货币,使用时间也最长的货币。
“开元通宝”不是唐朝的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质量上一般的“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处于盛世,“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开元通宝”版别复杂。
“开元通宝”在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钱,钱径一般2. 5厘米左右,虽然唐食货志载,建中四年赵赞曾请铸“当十”钱,并未实施。据传,唐代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存世稀罕,价格昂贵,后代有伪造。
“开元通宝”的材质有青铜,铅,金,银,铜鎏金等多种。 有人认为,金质“开元通宝”的真品一般都是铜鎏金,没有纯金钱币。
直到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一次基建施工中,意外发现千年前的盛唐窖藏珍宝,发掘出金、银质“开元通宝”钱币。出土金质“开元通宝”30枚,银质“开元通宝”421枚,认为是唐高宗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之作。其制作规整、精细,都是仿金开元和银开元都是仿照铜质的优质“开元通宝”铸造的,但并不作流通货币使用。主要是皇室贵族用来作游戏、压胜,或者是皇帝赏赐臣属时使用。
后来,银“开元通宝”在何家村窖藏以外的其他地方也有发现。
金银“开元通宝”字体相同,钱文间架端庄,疏密均匀,字迹清晰,制作规整。“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开元通宝”钱径2.3厘米,重6.9克;银钱径2.5厘米,重5.3克。
鎏金“开元通宝”钱多见于初唐,也就是泉界所称的短一元。
鎏金“开元”钱也不属流通货币。它和金、银开元一样属婚嫁、生儿时的撒账洗儿喜庆之吉利钱。
《中国历代货币》隋唐卷对此有载。《历代古钱图说》70页载有一枚大样“开元通宝”,径2. 9厘米,其注曰:“唐食货志、建中初,判度支赵赞,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 马定祥先生批注为“孤品”。
《中国钱币》97年第一期载: “四川发现开元钱珍品的报导,而且将钱币用彩照放大刊于封面,但报导中未标出钱径的尺度,只写出钱币重8. 6克。
从上述发现可见,鎏金“开元通宝” 大样钱实际上绝不止“孤品”一枚。
互联网上有一泉友藏有唐中期“长一元”鎏金钱一枚。钱径超过2. 7厘米,属大样钱,较稀见。
河南董留根藏友也集得一枚生坑大样唐中期“开元通宝”大样钱,径27.22mm,穿径0.6 mm,厚2mm,重5. 1克的。除锈整理后,钱背地章和钱面文字等处显示出闪闪发亮的鎏金痕迹。
本人所幸在40年前收集了一枚更大直径的“开元通宝”鎏金寛缘大样钱。直径达 34.5mm,厚2.0mm,缘宽7.5mm,穿径6.2mm,重达13.4克。
熟悉大清、民国银币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龙洋”三钱六分和中圆银币的尺寸是:三钱六分银辅币,85%银,13.3克左右,直径33.5毫米左右。这枚有穿口6.2 mm,直径仅34.5mm的钱币,居然有13.4克之重,其铸造金属材质一定特别。
钱币穿口精修,边轮精修,修整痕明显。
我用容积法初测后得到它的比重,高达13克/cm3。又从钱币表面薄氧化层的色泽证实它的材质必然是铜鎏(重)金之品!
这一枚寛缘大样的尺寸,外缘特别宽,在互联网上未查到相同者(绝大多数均小于它)。币背的外缘上部有人形流铜和上月牙接外缘内边,左下部沿外轮也有流铜,应是铸造工艺过程所生成。
币面的“开元通宝”四字,“开元寶”三字接廓,“元”字离廓,第一笔短,第二笔长且左上翘。内穿较阔,穿廓细。它应是大开门之品!
这种尺寸的 “开元通宝”应属折十币制(略小)。鎏金唐代“开元”在“华谱”上载有一品,径41mm重16.3g。认定“折十”为“开炉”铜钱,定为三级钱币,十分珍贵。
2021年9月10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