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每篇10万+的六神磊磊,原来和金庸本人如此相似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曾为时政记者。2013年12月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目前最有影响的自媒体之一。除了评点金庸外,他的“唐诗系列”也大受读者欢迎。

罗振宇评价说,“六神磊磊是当代中国口语化写作第一人”。

而他对自己工作的描述是:“以读金庸为主业,靠读金庸养家糊口。”

作为一位“网红作家”,读者们喜欢他清奇的脑洞,喜欢听他借金庸小说点评时事热点。即便最后笔锋一转,发现文章其实是一篇广告,也能博得看官们的会心一笑……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把王晓磊和金庸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比较过,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两个人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吧。

在拜读六神磊磊近著《六神磊磊读金庸》之时,我突发奇想,去检索了王晓磊的人生故事,同时又去回顾了金庸的人生故事,发现了如下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与对王晓磊、金庸感兴趣的读者分享,也作为阅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相信读完本文之后,再读六神磊磊系列金庸文也会有别的感悟。

一、六神磊磊和金庸的中学时代

王晓磊,1984年出生,属于标准的80后,整个少年和青春期成长时代,属于中国从保守到开放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时候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算丰富。

幸运的是,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王晓磊的妈妈是在废品站工作,她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收到不少废旧书籍,里面当然有不少“宝”。

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增长见识,她会从废品书中筛选一些,提供给儿子,而她筛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讲那种大话套话,是真正能够有所见地的内容。

到了中学时代,王晓磊也接触到了武侠小说,包括盗版的金庸小说。

但是,那个时代,对于金庸小说的批判浪潮也开始了。

比如,看到《神雕侠侣》,“侠侣”二字让他们很不安,封面还画着一男一女一禽兽,其乐融融,更加让他们胆战心惊,于是坚决禁绝。学校里,老师更是严厉打击武侠小说。

这个时候,王晓磊把武侠小说东躲西藏。金庸老爷子被塞在褥子底下、家里的挂画背后,反正周游了家里所有阴暗的角落。

那个时候的王晓磊已经不满足于看妈妈废品站里的书,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一些书店租书。那时候,一本押金20块,算是价格不菲,一旦被缴,将损失惨重。

而王晓磊的一些同学为了读金庸,还付出了血的代价。楼上的3班,女老师缴到一批金庸小说,让肇事学生割破手指头,在保证书上按血手印,发誓和金庸划清界限。

终于有一天,危机达到了顶点——王朔、何满子相继在报纸上炮轰金庸,说金庸小说是“鸦片和妓女”。王晓磊感觉遭到围剿,四面楚歌,世界眼看要崩塌了。

王晓磊坐不住了,心想:我不敢惹班主任,我还不敢惹你们何满子吗?

登何满子文章的是《光明日报》,于是,王晓磊搞了几张信纸,洋洋洒洒写文章骂了他一通,郑重贴上邮票,信封上写“投稿声援金庸”几个大字,寄到《光明日报》社去。

当然,这本书没有什么回音,但可以作为王晓磊敢于用笔发声鸣不平的先声。

时间退回到金庸的中学时代。

金庸的古文、今学造诣自不必说,阅读量当然也远在王晓磊之上。

金庸的第一本书,其实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而是他在15岁那年,与同学一起合写的《给投考初中者》。

当时中学考试很难,许多学子都头痛不已,脑子灵活的金庸与同学合计,编写了如何在中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参考指导书,这本书很畅销。

那时候的金庸,其实已经很有现在自媒体人的味道了。

金庸中学时代还有一件大事。

他上高中的时候,偶然间见到教导主任沈乃昌训斥因关系密切可能要被开除的男女同学,于是就在学校壁报上写文章,暗讽沈乃昌,把他比作“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伸毒舌,喷毒汁,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超生”。

同学们都知道了,因为教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超生”。

于是,金庸被退学了。

中学时代的王晓磊,为了捍卫金庸,投书一篇,虽然石沉大海,但是心志可见,中学时代的金庸,则为了捍卫自己心中的正义,投书讽刺,这两个人年纪相差60载,但是在这一刻是统一和整合的——当然,以笔为戎,讽刺笔法,在这时候就成为两人共同的印记。

二、六神磊磊和金庸的主业,其实都是媒体人

我们还是说回中学时代的王晓磊。有一次他读金庸的书,又惹恼了老师。班主任特别想赶他走,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要待在文科班了,反正也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去学理科的话,多好啊。你看我弟弟,在修摩托车,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块钱。"

他当然没有去理科班,但成绩开始逐渐好转。2000年参加高考,成绩非常好,排到省文科五十多名,但最终还是落榜了。

第二年,他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在那里呆了六年,本科和硕士都读的是电视新闻专业。

在大学里他还出版过小说,2007年毕业,他去应聘新华社重庆分社,面试时带着一摞出版过的书和发表过的文章。

最终,他留在了新华社,成为一名时事记者。

“既然学了新闻、做了新闻,总是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能量和声音。”

现在去搜索新华社王晓磊,你还能看到他当初做过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揭露社会丑闻,伸张正义为主题的:他曾在采访中,与一个地方法院的法官交锋激烈,差点被戴上了手铐,在山区小镇深入采访村集体土地被转卖一事的时候,他曾遭到几十个不明身份的人拿着棍棒围堵……

很多人以为王晓磊喜欢谈社会热点,是他自媒体创作的题材,其实不然——他的主业就是一名媒体记者,关注这些热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比点评金庸还要熟练!

我们再回到金庸的身上。

金庸本名查良镛,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退学后,尝试过自己办一份刊物,但纸价飞涨,创刊就成了终刊。

后来他就去了东南日报做翻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工作,一边听广播一边翻译,可以说,为了从事媒体行业,他什么都肯做。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做翻译,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新闻圣地,代表着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正气。《大公报》有许君远、胡政之这样的前辈楷模,让金庸感到一个报人的理想和责任。后来,他的命运与《大公报》一起,到香港,可以说,媒体工作的经历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7年,查良镛离开《大公报》,在没有任何资本背景的情况下,创办了《明报》。他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主张不左不右,绝对中立。

1962年,大逃港发生,每天几千人涌入香港,港英当局开始大抓捕,《明报》的记者们开始愤恨不满,每个人都在质问,“这样的大消息为什么不登?”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查良镛最终派出了大部分记者。5月15日开始,《梧桐山上惨绝人寰》、《边境汕头一篇呼儿唤母声,闻者心酸肠断》等标题开始出现在这家报纸上。查良镛也发出了《火速!救命!》的社评。

这样的决策,让《明报》在香港报界声名鹊起,赢得读者的爱戴。发行量迅速翻倍,广告逐渐涌入,站住了脚跟。

受过老《大公报》熏陶的查良镛,“文人论政”的梦始终潜伏在他生命当中。

查良镛的社论有时用来呼吁社会良知,有时舌战群儒,更多是尖锐批判恶政,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尤其是到1959年底开始,原本三天写一篇,变成每天都写。

金庸负责写小说,查良镛负责写社论。

六神磊磊负责读金庸小说,王晓磊负责写时评。

在这个维度上,两个人是高度同构的,说起来,他们都在接续中国古代文人“文以载道”的使命。

三、六神磊磊和金庸,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每一篇文章,对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比较关注的读者,大概都可以玩一个游戏:

这篇文章,六神磊磊到底在隐射哪一件事,针砭哪一个时弊?

这是一个很好地考验记忆力,阅读能力的事。

文为时而作,但是热点可能过了2-3天,最多2-3个月,人们也就淡忘了,不太记得到底这篇文章在借金庸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哪个事件发表意见了。

而且,六神磊磊也很会把握尺度,他曾在此前采访中表示:“偶尔作小死,作大死是不敢的。”因此,他会比较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会那么直白。当然,采用读金庸这种方式,本来也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然而,即便我没有猜到六神磊磊具体谈哪一件事,就当做是纯粹点评金庸小说的杂文来读,也一样颇有收获,因为有很多内容,即便热点过去了,但其问题实质也依稀在我们的社会细胞中存在,就像鲁迅的杂文,都是至今快100年前创作的,但是人们读起来依然历久弥新。

当然,作为作者,如果发现读者读自己100年前写的这些,依然颇有感触的话,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感到悲哀。

很多人会觉得六神磊磊借用金庸小说点评,是一种创举,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也是学习金庸。

金庸的14部小说,并不全是娱乐性的,虽然他不像六神磊磊那样每一篇文章都有针对性事件,但是每一本书,都有他对当下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明确指出:

“这部小说不是刻意的典故文学,而是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物,试图描绘中国3000多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现象……绝望的权力斗争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条件。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情况一直如此,而且在今后的几千年里,情况可能依然如此。”

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小说反映现实社会。

那些可说不可说的,金庸都写到小说里了,至于他到底在说谁,大家也可以做一个猜谜游戏,对号入座吧。

四、金庸给六神磊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不知不觉,金庸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但是因为他的作品时不时被翻拍,或者我们重温影视改编或小说原著,总觉得他还在我们身边,当然,因为六神磊磊时不时把热点和金庸小说进行梦幻联动,这种感觉就尤为深刻。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金庸到底给六神磊磊,或者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这个问题,六神磊磊自己的回答,我认为最具权威性,也能代表许多读者:

“他有两句话对我影响至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及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一段话,也写在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序言中,成为他对金庸小说最为提纲挈领的注解——我认为也是六神磊磊一系列文章的总纲。

如果你能理解这两句话,你也就读懂了金庸,当然也就读懂了六神磊磊。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你也是金庸,也是六神磊磊。

与大家共勉。

延伸阅读: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