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兄弟之争看永辉超市失去的这三年
2018年初,永辉的股价从最高处的11.8元停止了攀登开始下行,进入了7-10块的黑箱子,并在这里面被困了3年。
也是从2018年开始,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净利率回落连续两年低于2%。今年公司业绩预计会不错,但是股价却一头扎向了黑箱子的底部……
回顾一下永辉这3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丝毫看不出这是一家有着强硬生鲜逻辑的优秀价值标的。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今天来说说这3年中引人瞩目的永辉内部的兄弟之争。
早就听说永辉的董事长张轩宁和张轩松之间有一些不合,所管理的业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而且这其中涉及到永辉集团下面的业务名称还非常多,什么永辉云创、永辉云超、超级物种、mini店、永辉生活等等。
那么永辉两兄弟前前后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涉及到的这些“永辉”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把它们拎拎清楚。
首先我们要清楚永辉的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永辉云创、永辉云金、永辉云超和永辉云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云超和云创,像常见的永辉红绿标大店都属于云超,而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都是云创的业务。
你可以将云创理解为永辉开展新业态“折腾试错”的部分,云超则是主要运营传统零售主业。两兄弟之争主要发生在云创的部分。
张氏兄弟最早从卖啤酒开始创业,在上个世纪就靠着“送货到家”的差异化竞争方式大获成功。后来开始干超市,从一家小店做到了现在千家大店的上市公司永辉。
哥哥张轩宁平时比较低调,但对于零售新业态却很有想法。2015年张轩宁成功孵化出永辉云创,在该业务板块下主要做零售+餐饮的超级物种店、永辉生活店、永辉生活APP业务,在2016年、2018年云创分别获得了今日资本、腾讯的投资。
但经过时间证明,云创并不是成功的,2016-2019年永辉云创的净利润一直为负,而且一年亏得比一年多。张轩宁与张轩松对于云创的发展路径开始出现了意见分歧。
终于在2018年12月,两兄弟决定分开干,解除了一致行动关系。公司将永辉云创20%的股权转让给了哥哥张轩宁,云创的业绩不再并入永辉的报表中,这也的确改善了永辉的业绩。
自此张轩宁开始自己带着云创单干,而弟弟张轩松仍然坚守线下大门店主业,同时做了永辉买菜APP来接替云创带走的永辉生活APP,做了mini店来接替云创带走的永辉生活小店。
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年了,7月底永辉超市又将永辉云创从张轩宁手里买了回来,永辉买菜APP合并到永辉生活APP里。
表面上两兄弟之争落下帷幕,但目前二人仍然不是一致行动关系。当年剥离云创,看似让永辉摆脱了不良资产、美化了业绩,但实质缩小了永辉的想象空间,公司价值只剩传统线下商超业务。而接替云创产生的mini店、永辉买菜APP的出现又让永辉业务重叠,增加了同业竞争。
后来收回云创,由于云创的超级物种、线上APP都没有做出名堂,所以公司的估值也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反而随着商超股一波杀估值、杀逻辑彻底卧倒。
不得不说这两三年永辉的分分合合、业务重叠让公司放缓了前进的脚步,要消化这些后果需要不少时间。
其实哥哥张轩宁与弟弟张轩松之间出现的不一致主要是“到家”与“到店”的争执。张轩松在访谈中曾经说过:“我和CEO张轩宁有分歧。他看好偏重餐饮,我认为重心应该做到家。”
事实证明,弟弟看中的“到家”的方向是成功的,现在无论是电商还是社区团购都在做“到家”,而“到店”的生意都被连锁小便利店拿走了。永辉召回云创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云创手里有永辉生活这个到家业务。
当然,对于永辉来说,想要做大到家也不容易,需要做好APP、打通供应链、物流链等,而且还需要应对许多强大的对手,如做线上起家的盒马鲜生、与淘宝合作做淘鲜达的大润发、以及最近快速兴起的各种社区团购APP。永辉还没能将自身的规模优势发挥到线上。
线上难以突破,想要增长就必须要继续坚守线下业务,不断铺设门店。前两年永辉快速扩张导致步子迈得有点大了,门店数量增速高于利润增速。最近永辉门店的增速已经逐渐放缓,mini店仍在大量关店……
线上不好做,线下受挫折,20岁的永辉仿佛已经遇到了“中年危机”。
其实在永辉陷入窘境的背后,是整个传统零售业走上下坡路。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传统线下零售已经被“新零售”业态逐步打败。
之前我们在永辉与沃尔玛的对比中也提到过,全球500强企业NO.1、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近十年来收入增速也在显著放缓。未来线下零售将发展出怎样的新业态、大型商超如何找到二次增长曲线,谁也不知道。
而且目前来看,市场对零售企业“试错”的包容性较差。投资者对于企业充满不确定性的操作会选择观望,这让企业不敢放开去干。永辉想度过瓶颈期还是任重道远,只依靠生鲜逻辑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