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望独石口
回望独石口
文:郝湛秋
秋日的清晨,我站在独石口边关,凝视着远处突兀的独石,不禁心潮翻滚,思绪万千……
说起独石口,很多人也许很陌生,但对老守四的人来说,那是有更多记忆和牵挂,甚至有更多的牺牲和壮烈。在七十年代初,为了御防边疆,许多热血男儿响应祖国的召唤,奔赴疆场,来到了荒芜的雄关险隘一一独石口。
独石口地处塞外,也称塞北,位于古长城和明长城之间,在北京的正北偏西方向,离北京约四百多华里,为塞外长城的五大关口之一,与喜峰口,古北口,張家口,马市口齐名。古代被称为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因有一独石而得名。
明朝朱棣北征时,在此升帳点兵。清朝康熙漠北平叛,也在此安营扎寨。民国时期在此设县,北辖多伦,南制延庆。在历史上,独石口是塞外雄关,兵家必争之地。
部队驻防该地后,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战备任务重。部队刚到,就看地形,打坑道,构筑工事,必须保证遂行作战任务。二是当地没有驻军条件,一个小小的县城,突然涌进一万多兵,吃住都成了问题。而且,驻地非常艰苦,一年两季风,从春刮到冬。官兵们形象得比喻说,抬头看山头,低头看石头,吃着窝窝头,啃着疙瘩头。
当时的师长王凤桐在党委会上严肃提出,不许扰民,不能给地方政府增加负担。部队要克服各种困难,没营房,就住干打垒,钻地窝子,自已烧砖盖房子。粮食不够吃,就自己建农场,养猪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记得当时我在运输排一班当班长,我们班种的西葫芦和圆白菜,长得特别棒,只可惜那时没有照相的条件,遗憾没能留下图片。当时全师只叫响一个口号,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一切为了打仗!现在听着这句口号,很空洞,很遥远,那时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部队住在坑道里,时刻处于战备状态,武器随时背在身上,似乎战争就在眼前,战争的弦绷得很紧,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打仗展开。
当时,我还写了一组新闻稿,题目就是把标尺定在打字上,战友报很快就刋登了。
战备最紧張的时候,是1976年初秋,当时部队紧急进入一级战备,全部带装备进坑道,昼夜轮流值班,似乎战爭马上就要打响。我当时的任务是开油罐车,往返于赤城县和下花园油库之间,为给拉战备物资的长龙般的军车加油。那段时间,真是非常紧张,非常辛苦,几乎没有休息,完全是用打仗的标准在工作。但是也非常充实,非常乐观。总感觉为保卫伟大的祖国,自己也能出一份力,尽一份责,非常光荣!非常自豪!
为把战备任务落到实处,全师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没日没夜的抓练兵,挖坑道,修战壕,现在去坝上独石口一线看,所有的山头都有被伏的防御工事!在这具有伟大历史记忆的战斗中,也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许多英模人物,如钢铁堡垒四连,五音山战斗英雄连,一级英模尹福东,一级战斗英雄黎孝志等,更有一些将士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了这片热土上。也正是在这片热土上和大镕炉里,锻造出了12名共和国将军!
在独石口这片热土上,一万多名守四人,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他们在这里戍边守疆,有牺牲也有奉献,既有泪水也有欢乐,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铸就了一种艰苦创业守国防的精神。
独石口尽管是一个地域名,但守四人更愿把他看成是精神图腾的象征,也正是靠这群热血将士多年的拼博和努力,铸就了伟大的独石口精神。
每当我们来到独石口面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守四人创造的独石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一茬又一茬的守四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勇于爭先。即使这支部队换防离开了独石口,但这种精神的圣火依然在延续,因为老守四人早已把这种精神视为宝贵的财富,注入到每一个守四人的灵魂。
当我再回首,深情地依依不舍告别独石口,心中暗想:独石口,我还会回来的!
——————————————————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