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反射图 穴位疗法

把耳廓比喻为缩小的人体身形,它与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都有一定的联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廓的局部皮肤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中医称之为“穴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一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可以通过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凹凸变形、结节或 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协助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肾主芷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所以经常进行一些双耳的按摩,可 以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一)耳廓表面解剖(图10-80)

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2.耳轮脚:耳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    3.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    4.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的交界处。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耳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  (二)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10-81,82)。

图10-81 耳穴形象分布示意图

图10-82 常用耳穴示意图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表10-20)    

(四)耳针的应用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表10-21) 

  1.选穴处方原则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表10-22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表

解剖分 部 穴名 定位 主治 耳轮脚  膈  在耳轮脚上  呃逆、黄疸 耳轮部  直肠下段 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便秘、脱肛、里急后重 尿道  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尿频、尿急、遗尿 外生殖器 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  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尖端处  目赤肿痛、发热、高血压  耳舟部  指  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相应部位疾病

耳轮脚 周围 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 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 在耳轮脚下方处1/3处  恶心、呕吐  胃  在耳轮脚消失处  胃痛、呃逆、呕吐、消化 不良  十二指 肠  在耳轮脚上方处1/3处  胃痛、呕吐 小肠 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消化道病、心悸 大肠 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阑尾  在大肠与小肠之间 肠痈 屏间切迹  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 青光眼 目2 在屏间切迹后下方 近视  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底部  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耳甲艇部  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  淋证、癃闭、遗尿  肾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 泌尿、生殖、妇科、腰痛、 耳鸣  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 右耳为胆 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肝 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 眼病、胁痛 脾 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 脾胃病、血症 耳甲腔部  口  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 后壁 面瘫、口腔溃疡 心 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心悸、癔病等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肺系病、皮肤病  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  咳喘 三焦  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便秘、浮肿 耳垂部 牙痛点 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  牙痛、拔牙止痛  1 牙痛点2 在耳垂4区的中央 上颌  在耳垂3区正中处  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  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 心 眼  在耳垂5区的中央  眼病  面颊  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 面瘫、三叉神经痛 内耳 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  耳鸣、耳、听力减退  扁桃体  在耳垂8区正中  乳蛾 耳廓背面 降压沟  在耻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 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高血压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腰背痛、皮肤病、坐骨神 经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耳背部 耳迷根 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 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 部

2.操作方法    (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  

(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 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    

(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    

(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    

(6)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摘录者按:可用火柴或小木棒代替针。 

3.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治疗作用         穴位                      备用穴 

镇静,安神             神门,肾,额,枕                            心,皮质下 

镇痛               神门,耳尖,枕,皮质下, 交感,相

应部位,患处所主之脏腑(如齿痛取胃)      外生殖器 

止惊                       肝,神门,心,皮质下                      胆,脾,肾,枕 

中枢兴奋           心皮质下,交感,肾上腺                               肝 

强心               心皮质下,交感,肺,肾上腺                          小肠 

高速心律            心,皮质下,肺,小肠                                神门 

升血压                心皮质下,肺,肾上腺                              肝,脾   

降血压    神门,降压沟,心,耳尖,皮质下 降压点,交感,耳背静 脉放血  抗利尿                   内分泌,肾,交感                              神门,皮质下 

止泻                   神门,小肠,交感,肾                               脾,肺

通便                      三焦,大所,直肠                                   皮质下 

制酸                      交感,内分泌,肝       神门,皮质下,耳尖(禁 刺胃) 

助消化                      胃,脾,小肠                         右肾,三焦,胰,胆 

止吐                        神门,交感,胃                                   晕点,枕 

解平滑肌痉挛       交感,神门,相应脏器                         平喘,肾上腺 

解膈肌痉挛               膈,肝,神门                                    枕,皮质下 

镇咳、祛痰       神门,肺,肾上腺,咽喉,枕                       内分泌 

止喘                    神门,肾上腺,肺,症喘                           肾,枕 

抗过敏            神门,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平喘,肺,大肠 

消炎                 枕,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耳尖 

解热            皮质下,大肠,耳尖,肝,肾上腺   耳尖,神门,肾上腺放血 

抗眩晕                   晕点,肾,神门                                       枕,肝 

止痒                  神门,内分泌,肾上腺,肝                 枕,肺,相应部位 

明目                         肝,眼,肾,枕                               目1、目2新眠 

调经                      子宫,内分泌,卵巢                                    肾 

调解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平衡    交感,皮质下,睾丸(卵巢)  肾,外生殖器  解毒                     肝,肾,肾上腺,三焦   

解颠茄类毒      神门,心,肾,肝,交感, 皮质下                   咽喉    

*晕点在颈、平喘穴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