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跨学科学习成为“四不像”
许兴亮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跨学科学习课——《走进屈原》,是初中语文与地方课程的整合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听课后的感受,那就是蜻蜓点水。说是语文课,语言的品味与文化的感悟明显不到位;说是地方课程,“屈原该不该投江”这一问题的探究明显过于肤浅。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课,正如时下有的专家所言——“四不像”,课程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核心素养时代,跨学科学习和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也越来越重视。由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方面的高度重复、交叉,加之基层学校教师和课时不足,实施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成为基层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弊端,带来了学校课程异彩纷呈的新局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机会,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度实施。与此同时,实践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课堂教学停于表面、表层、表演的简单学习,缺乏深度、深层、深刻的深度学习,教学顾面失点,缺失了学科个性,导致教学成了“四不像”。
以《走进屈原》这节跨学科学习课为例。要上好本节课,一要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在诵读屈原诗作的基础上,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上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二要根据地方课程的要求,围绕“屈原的精神和人格”这一主题,通过历史、文学和现实三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忧国忧民而怀才不遇的人格,这既是屈原投江的根本原因,也是端午节寄寓的文化内涵,更是地方课程的要义所在。
语文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地方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屈原诗歌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既遵循语文课标的理念,也符合地方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深度的跨学科学习,课堂效益自然不会低。
基于此,笔者认为,要保证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精髓要义,正确定位学科课程价值,实施学科内整合,通过增、删、减、替等方式实现学科内容的最优化,确保跨学科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是开展跨学科整合,实施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跨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关键在准确把握并内化学科课程标准,这是有效避免跨学科学习成为“四不像”、提高跨学科学习效益的应有之义。
(作者许兴亮,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