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千问千答
三星堆古王城我去过很多次,每次看了又看、探了又探,然后一次比一次震撼……这里藏着太多的秘密,也许我一辈子都无法解完。十年前我就确定三星堆王城遗址就是古代的"虞都夏府";八年前我对家人说,带你们去看一个秘密,是以我领他们瞻仰了帝圣,并为他们一一介绍王城里的古帝;整整十年,我压制着自己兴奋难耐的心,默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因为我知道,要把这里的古帝向世人披露,我需要沉淀,需要做足准备,需要更深入详尽地考研……我得知道这里的先祖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我得回答成千上万个为什么?!我得把三星堆所埋藏的古事一一还原……这样,我帝光被四表方得以实现。
问题一: 我是谁?
(三星堆出土青铜面具)
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最重大的发现莫过于1986年7~8月份的那一次,此次发掘一个超大型的铜面具出土于"二号祭祀坑"中(如上图)。它一经面世,便震惊世界,如此巨大的体形,如此奇怪的人物塑形,目前世上它是唯一。
它莫非是外星人留给我们"遗物"?它莫非是先文明之文明?还是西亚文明迁徙留下的遗留品?很多人说,面具极有可能是我们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世人都忙着比对,想找到它的出处,想找出它的同类,与自己比,与别人比,比来比去结果全世界也找不到象这样一个超常的人物形象:长着一对长而尖的耳朵,一双长而突的眼睛,一张宽而大的嘴巴(除了脸廓跟鼻子还长得像我们)。翻遍历史遗留下来的所有文献,也没有描述与此相称的人、神出现。
至今,种种猜测,种种传说,数种套论依然充斥世人之耳……。
答案: 我是帝舜!
有关虞舜帝的历史文献选摘:
1、《尚书·尧典》:"有鳏在下,曰虞舜。"
虞:乃虞人之虞,亦是《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之虞,谓掌山泽苑囿之官是也。
2、虞《说文》十云:"吴,大言也。"
大言犹大呼也,则虞者象人戴虎头而大呼,即以"摄群兽"而导猎之意。
3、《唐司马贞·索引》: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
4、《宋裴骃·集解》舜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
5、皇甫谧云:"舜字都君"也。
解析:
1、虞舜:虞,氏;舜,名。虞,虎也。舜居虎国之地,以虎为氏。
《郑语》史伯称舜之先曰舜幕,虞是国名,以虎为图腾。后以封国为姓氏也。尧封之虞,为诸侯,及王天下,遂为天子之号,常称虞氏。
虞以虎图腾为徽号,这与三星堆出现大量虎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及巴人崇虎之源。
2、帝舜曰重华。舜,即木槿,木槿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朵钟形,单生,颜色通常有白、红、紫。 重华,即钟花,花如钟形,后说"颜如舜华",即指面之灿烂若木槿花。
《正义》:"孔安国云'华谓文德之人,言其光文重合于尧。'其父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目重瞳子,即眼睛有双瞳(常人眼睛为单瞳);重华,即舜眼睛的双瞳子,视之如钟花,舜花。今之所说的眼花、看花眼,老眼昏花等,就是表现眼与花的渊源。
【还原青铜面具的塑形本原】
该青铜面具为帝舜的面像,体现帝的神威,舜王天下即为三界以及四方之王。
青铜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它本是舜帝庙内舜神木主脸上的面具(以木雕刻成人像,谓之"木主",舜帝木主脸戴铜面具,供后人祭拜)。面具两边凿有四个方框,就是用来将面具固定在木像之上。若以面具的尺寸按比例推算,则舜神像做成的木主高度应该在三米以上,试想一下当初的舜帝像有多么的威武。(舜帝乃此王都之建设者,也是首王,以他的身份、地位,舜帝像的青铜面具也应该有如此体量。)
虞国国徽为虎,虎为山之大王。面具的耳朵为虎耳之形,可解释为舜帝为虎族虎国之儿(耳通儿);虎拥有超常的听力,舜为哲人,虎耳表示其能听于千里之外,即有所谓的"顺风耳";面具的嘴开阔大如虎口,虎能攫杀众兽,威振山林,众兽对其俯首帖耳,舜为三界、四方之王,故众生理应对其俯首帖耳;眼睛异常突出、分两层,凸显舜的重瞳子(若做成正常的眼睛形状,在青铜面具上无法表现出舜重瞳这一有异于常人的特征),眼如舜花、钟形花,天赋异禀,用二重眼看人更能明辨是非、显明千里,即人说的拥有"千里眼";鼻之源为始生、初出,是归宗认源,即人为其祖。
一张青铜面具上,帝舜的祖源、徽号、名节、人物特征都得到显现和诠释,也包含了舜时期虞国宗教信仰的许多特征。
问题二: 为什么帝舜称为都君?
都君的由来:
1、《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以上所指舜之德行美好,能聚民养生;三年能成一都("成都"一词由此而来,几千年沿用至今。),他也被民众拥立为都之君长,即都君。
2、在《尚书·皋陶谟》及《尚书·益稷》中,也有相关侧证:
《皋陶谟》——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
《益稷》——禹拜曰:都!帝,予何言?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这两篇文中的"都"目前有以下三种解释:
① 相当于"呜"的感叹词; ② 作"於",故训字; ③ 故训字有作"俞"释。
古今之文献对于《尚书》这两篇文中的"都",都没有把它释为"都君",可舜被称为"都君"却能见于文献中。
关于文中"都"的正确解析:
这两篇古文是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禹述治水毕,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皋陶谟》记录的是君臣之间的对话;《益稷》为舜帝崩后,后人追述先人之事迹。文中的"都"应释为"都君",即舜。
怎么知道的?
古之王者为人称,生者为王。帝者,天号,死后为帝。帝,德配天地,王崩后:升天为上帝;落地重投生,则如花之蒂,存再生之种。
如汉司马公所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天道昭昭,古舜成都,文献都君,今之王都,即舜之都。
(未完待续......)
三星堆千问千答(二)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像)
问题三:此青铜人像是谁?
答曰:禹帝也!
文献记载:
①《淮南子》、《潜夫论》有“禹耳参漏”的记载。
②东汉·王充《论衡·骨相篇》:“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蔡邕看到《论衡》大呼,乃天书圣秘,能否仅传你我二人。
③《白虎通·圣人篇》:禹耳三漏,是谓大通。
④《尚书·大禹谟》舜帝曰:禹,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
天生圣人,必有异相。
古传禹耳三漏,乃天之圣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由兼而得明。明万理,外布文德教命于四海,名曰文命。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禹帝有三生之耳,生民于天下。
夏禹时期到汉有二千多年,汉至今也有二千多年,故夏禹时期距今四千多年。遗物方面,三星堆科学考古发掘,第一次出土耳有三漏的青铜人面像;文献方面,除了记载大禹耳有三漏之外,没有记录或传闻另有其他任何人。
光凭这一点,就可证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三耳漏青铜人像其实就是大禹!
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这已经是一种被公认的、科学的正流学术。
可是,这套方法对于三星堆文明,现在怎么就不运用了呢?相当费解……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像)
问题四:这又是谁?
答:他是华夏的脊梁——尧帝!
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的去向。比喻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痕迹与线索中,查寻到事物的根源。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也不会放过蛛丝马迹。
例如,《三星堆考古志》记载: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中,眼眶四周、眉毛及发辫上均有黑色的彩绘出现。
对出土青铜人面像的身份辨认,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文献记载:
①《淮南子·修务训》:尧眉八彩,九窍通达。
②东汉·王充《论衡·骨相篇》:尧眉八彩。
③《春秋元命苞》:尧眉分八彩,是谓通明,历象日月,璇玑玉衡。
④《幼学琼林》: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⑤贯休《寿春节进》:捧日三车子,恭思八彩眉
⑥《古镜词上刘徐郎》:若作八彩眉,不可辄照临。
⑦和凝《宫问》:六宫进酒尧君寿,舞凤盘龙满御衣。
⑧齐已《浮云行》:使之天下人,共见尧眉彩。
古书记载尧幼时就生有异相,眉分八彩,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不骄不舒……即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是一种异象,也是帝王之相。
三星堆遗址的这尊青铜人面像,出土时眉毛处尚有墨迹可寻,只不过经几千年时光的洗礼,当初所画的八彩眉,到出土时已所剩无几,仅剩一丝残存留给现在的考古人。
而我知道,只有尧的人面像才有八彩眉,这就是所谓的——帝制!
只要有遗迹就能够证明。假如国家有相应的技术,其实可以对该青铜人面像进行细节复原,也许通过特殊的科学技术手段,能重现尧帝面具上的彩眉。
三星堆遗址二号坑中出土有八彩眉、重瞳、三漏耳的青铜面具像,都与众多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这难道是凑巧?!
如果这样还是没有一点点关于尧、舜、禹的概念和联想,没关系,后续我还有九百多个相关疑问要回答。一头扎在三星堆,不休不止了我!
【文化拓展】
尧之彩眉、舜之重瞳、禹之漏耳……是古人对帝王外观特征的描述和表达,这种表达也许大多含有夸张、美化、神化的成分存在,真实的情况已无从考证,但应该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起码这样说法(或认知)是从古至今广泛流传下来的东西。
例如,尧帝的眉毛实际长得什么样,我们无从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几种颜色?是天生彩色还是修饰成彩色?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远古的那个时代确有其人,且他的眉毛应该有别于一般人,或者说从外貌上看,眉毛是他较为突出(鲜明)的特征,至少人们是这样认为和流传开的。
天道昭昭,本封存于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内的众古帝之天生异相,如今在我们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终于浮现在世人的面前,这难道不是万众归心?难道不是天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