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训女儿, 邻座的男士却泪如雨下, 这是怎么了?
餐厅里,一位妈妈正在训女儿:
“为什么同样的题别人会就你不会?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天天在想什么呀?你是不是最笨的?你知不知道,你们老师天天在群里艾特我,说我是怎么管你的?说我不上心,妈妈对你不上心吗?别人这个也会那个也会,还会唱歌跳舞,你却什么都不会,简直太让我失望了”。
点击加载图片
这位妈妈对女儿极其严苛的数落,让邻桌就餐的男士都看不下去了,他看着母女俩一脸的忧伤。
在女孩妈妈走开后,他马上安慰起小女孩来:“宝贝你最棒,你一点都不笨。宝贝你也没有错,是你妈妈错了”。
点击加载图片
一安慰好小女孩,男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痛苦,他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从听到熟悉的说教与数落,眼见着孩子的委屈,到看到一旁的男士为之泣不成声,这个过程实在让我难受和心揪。
点击加载图片
我不禁很想问问:
孩子学习不好,难道一切就都是孩子的错?孩子为何要因为学习不好,而向妈妈道歉,学习不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吗?孩子笨,难道妈妈就聪明了吗?
明明是妈妈做得不好,可承担责任的却是孩子,这真的很不公平。
或许,妈妈已经忘记了,曾经她自己也是孩子。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对孩子的比较、否定和辱骂会伴随孩子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点击加载图片
特别显而易见的是,邻座男士强烈的情绪波动,随便哪个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曾经遭受了和女孩同样的数落和指责,并且这种伤害已经植入到他的内心深处,否则他也不会看到女孩被训而让自己不可抑制的哭泣。
家长指责、说教等消极的负面语言,对孩子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曾经在一档关于家长对孩子语言暴力的节目中,看到这么一组试验:
阿联酋的宜家公司工作人员从超市挑选两盆差不多大小的绿植,放在一所学校里的同一个地方,一左一右地摆放着。
为了避免学生折坏,他们还给绿植装上了玻璃以做防护。工作人员每天给两盆花儿浇水,并细心照顾。
点击加载图片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左边的绿植天天被辱骂。
比如,你就是废物,你一点用都没有,你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等,将一些消极失望的话语说给绿植听,并且这些话还被录音进行循环播放。
而右边的绿植却总是被赞美,人人都爱护它,不是称赞“它好美”,就是称赞它“让人看见便心情愉快”。
三十天后,两株绿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被辱骂的左边绿植已经枯萎、奄奄一息,而被赞美鼓励的右边绿植却越发的生机盎然。
点击加载图片
看着两株绿植被人为改变命运的过程,我深深为语言的强大力量而震撼。
人的负面语言对一棵绿植都能有着如此巨大的伤害性和破坏性,那何况是对人呢?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曾用严密的实验证明表示: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换句话说就是,语言暴力对于一个人的大脑伤害与其身体伤害的疼痛是同等程度的。
点击加载图片
由此可见,家长负面性的说教与责备对孩子有着毁灭性的打击,那我们要如何说才能避免伤害孩子呢?
其实,早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那本著名的《非暴力沟通》一书里,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四个重要的沟通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一步,观察。
观察,就是说事实。如孩子学习不好,很多题目都做错了,老师在群里艾特家长,让家长多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多上心。
在孩子那里,当家长去跟孩子交流时,首先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通常情况下,孩子对待自己的学习都有自知之明,他更清楚状况。
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带着满腔怒火对着孩子一通指责和说教。而是对孩子说出自己看到的事实,即孩子的学习出问题了。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步,表达感受。
当家长将事实说予孩子听了后,就要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
家长可以这样说:“虽然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你许多题目都不会,也跟我的辅导有关。如果我辅导得好一点,你就不会错这么多了”。
一旦家长这么说,孩子肯定也会说:“妈妈,跟你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我自己练习得少”。
家长如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达到共情。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步,表达需要。
和孩子沟通达成共情之后,家长便可以说出自己的需要了。
可以如是说:“孩子,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妈妈,我们永远都是可以互相帮助、彼此鼓励的。妈妈希望你是一位好学、积极、上进的优秀孩子”。
当妈妈平和地向孩子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需要,孩子此刻便能欣然接受。
最后一步,提出请求。
这时,妈妈便可以跟孩子提出一个具体而又明确的请求。
比如,让孩子每天坚持练习两道数学应用题,或者每天阅读30分钟,又或者每天和妈妈说上10分钟学校趣事等等。
点击加载图片
因为彼此沟通的到位,孩子往往都会自主地选择他最想要做的事情。
通过观察、感受和需要这三个步骤,家长可以和孩子达到情意相通。在情意相通的条件下再提出请求,便能让彼此都乐于互助,为内心所愿而努力。
英国一位从业20多年的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在自己所著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书中说到: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
点击加载图片
那亲子关系的好坏从哪来,绝大部分都存于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和交流中,显现在父母的惯常语言里。
因此,父母需多多留意自己的日常说话习惯,重视与孩子的对话和交流,最好不要用指责、抱怨和责备的负面语言,务必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