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太阳病之风温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发汗最伤人津液。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它越热,像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得更快。
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
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实为温病,但)你当作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 身上干热干热的, 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
“风温”这个词怎么起的呢?它就是根据底下的症候,我们前面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
(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它这个(风温)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
类似中风那种情况(汗出、发热)的这么一种温病,它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
那么,它(风温)的症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在这儿就主热。
“自汗出”,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就有了,它这个热(阳明之热)是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阳明之汗)是这么一种汗出。
不像前面那个中风证,它(中风之汗)那个汗出得有限,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
这个(阳明之汗)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它是热。
“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的组织里头,湿挺重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虽然里头热,身上还有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
凡是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
水火这两个东西是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
所以从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
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哧呼哧的,有声。
“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温病加重了。
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辨》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啊。
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
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
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