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集62篇 以礼处世 但行好事
莫说过头话,管得住嘴的人更能管得了命,你做到了吗
原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
译文
品德高尚的君子也喜欢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去求取。女子都喜欢美丽,但要按照礼仪规范来打扮。做善事就一定有好报,做恶事应会有恶报;不是不报,只因时机不到。各种罪恶之中以淫乱为罪魁祸首,各种行为当中孝顺最为重要。
注释
①君子:有德行的人。道:正当的途径。②贞妇:贞节的女子。纳:娶。③行:行为。
评析
中国人做事讲究一个“道”字,礼、义、廉、耻均离不开这个“道”。一旦背离就会使自己万劫不复,遭报应是迟早的事。即使不是肉体的惩罚,也会是精神上的折磨。
人们常说“盗亦有道”,做什么事情都要讲原则,不能破坏规矩、损害道义。“君子爱财”,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钱财本来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喜欢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喜欢归喜欢,却不能得不义之财,要“取之有道”,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的钱财才能来得长远,花得安心。同时,还能不失君子风范。女子也是如此,虽然现代社会很开放,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但是也还是要讲究得体,否则,难免会给人留下轻浮的印象。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更能体现出道德和道义的标准。作为人类品行的两个极端,“淫”代表了人的欲望,而欲望的泛滥往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孝”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是所有善行的表率,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又如何期望他会去善待别人呢?
至于脱离道义的事情,必然会遭到世人的谴责,受到应有的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虽然听起来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是却是导人向善的警世名言。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有一杆秤,这就是道德,它是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的准则。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不道义的行为没有被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那杆秤也已经失去平衡,七上八下地搅得你寝食难安,最终还是躲不过良心的谴责。
因此,与其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做一些违背良心、离经叛道的事情,不如在道义的规范和保护下坦坦荡荡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果实。
典例链接
心生贪念人财两空
明神宗万历年间,湖北省孝感县有两个人,一位姓刘名尚贤,一位姓张名明时。他们两人非常友善,甚至还发誓要同生共死。
有一天,他们行走时,看见地上闪闪发光,挖掘到竹笋形状的银块。于是,他们便互相约定,祭祷神明之后才能取用。
等祭祷完毕,他们在一起饮酒。刘尚贤暗地将毒药放入酒器中,敬张明时干杯。张明时也在腰部暗藏斧头,想趁刘尚贤酒醉时,动手砍杀他。
结果刘尚贤先被斧头砍死,张明时不久也毒发身亡。他们两家的妻子知道缘故,挖掘地下,始终没有找到银块。
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明世宗嘉靖六年,全国闹饥荒,新建县有一家百姓快要饿死了。家中穷得只有一个木桶, 卖掉后得到三分银子。于是用两分银子买米,一分银子买毒药,准备与妻子儿女吃一顿饱饭后再死。饭刚煮好,正好里长来他家索取丁粮。
这个人说:“没有。”
里长说:“我自己走了很远的路才到这里,想在你家吃一顿饭后再走。”
这人又推说:“没有。”
里长来到厨房,见饭已煮好,责骂他撒谎欺骗。
这个人急忙摇手说:“这饭你不能吃!”里长越发感到奇怪。这时这人才流着泪把实情告诉了里长。
里长吓坏了,急忙把下了毒药的饭倒掉,埋在泥土中,说:“你不要这样,我家中还有五斗米,你跟我到家中去拿,可以吃上几天,说不定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活命。怎么去寻短见呢?”这人感激地跟随里长去了。
回到家中后,那人把米倒了出来,发现有五十两银子在米中。他惊奇万分地说:“这一定是里长用来缴纳给官府的税钱,放在这里面了。他救了我一命,我怎能忍心去害他呢?”便立即把钱拿去还给里长。
里长说:“我也很穷,哪会有这笔钱?这大概是上天赏赐给你的。”这人坚持不肯接受。最后,两人平分了这笔钱。两家从此都衣食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