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娃娃兵照片曝光,照片主人现身说法,让美国丢了大脸

201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眼光毒辣地选中了一张我国抗战时期的老照片,意图再次抨击我国人权搞事情,哪成想这次却是踢到了铁板上,照片的后面却是一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张1944年位于中缅边境由一位美国记者拍摄的老照片,照片里一位年仅13岁的娃娃兵身着戎装,意气风发,腰间背后背满了瓶瓶罐罐的行囊,颇有老兵油子的味道,还向镜头顶起了大拇指,露出的笑容灿烂而又自信,在弥漫着死亡味道的战争硝烟中,显得那样夺目清新。

照片被美国别有用心地曝光在了网络,很快便火遍了中外互联网,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事件的发酵,一个原本由美方精心打造的剧本,却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照片背后的真实故事,呼之欲出。

美国记者拍摄的陈友礼

显然,这样一张英姿飒爽的娃娃兵照片,顺理成章地不免令人关心它背后的故事,一经发布后,马上引起了我国退役军人志愿者的注意。

2014年8月的一个清晨,一位毕节平山乡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正在浏览一批同志送过来的老照片进行摸排工作,却无意间眼光死死地落在了一张老照片上。

照片里一位娃娃兵一身戎装,顶着大拇指,是显得那样自信。

更加诧异的是,娃娃兵的脸型轮廓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他与自己所熟识的一位老朋友是那样相似。

原来,老人的这位老朋友,当年也曾亲赴中缅边境参加抗日战争,也曾是娃娃兵,他总是不无感慨地说:“倘若有一张抗日经历中的照片留下来就好了…”

突然,老人似乎想到了什么,捏起老照片便匆匆往自己这位老朋友家赶去。

还未进门,他便大声喊道:“老陈,你快来看看这张照片,是不是你?!”

陈友礼老人和自己娃娃兵时的照片

院子里,一位老人正半躺在摇椅上,闻言马上一个激灵坐得端端正正,接过朋友手里的照片,打眼一瞅,瞬间心内一片撼然,随即便是五味杂陈,往日种种,似乎又重现在眼前,嘴唇嗫嚅地哽咽道:“这就是我啊!”

至此,一个抗战娃娃兵的经典传奇故事,终于揭开。

老人名叫陈友礼,已是83岁的耄耋老人,可眼下对照片里的往日种种,却依旧历历在目。

老人深情抚摸着手里的老照片缓缓道来:“这是1944年的时候在中缅边境拍的,那时候我们作为远征军出征,我是连长的勤务兵,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背着的两个壶里,一个装辣椒面和盐,一个是装水的。碰到了一个美国记者,他让我对着镜头“顶好”(竖大拇指),然后我们便出征了再没有见过那个记者。”

说完,老人长吐一口气道:“一晃眼,已经整整70年了啊!”

战争总是残酷的,而战争中的侵略者,更加丑陋无耻。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来,我们民族便前后涌现出了一拨又一拨为了国家大义与民族存亡而顽强与日寇斗争并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勇士。

其中,甚至诞生了一大批豪气干云的娃娃兵,他们打小便立志——驱除鞑虏,还我河山;日寇不灭,何以为家?!

抗战时期的娃娃兵

这其中,陈友礼便是诸多娃娃兵中的一员,且是最特殊、最传奇的一位。

陈友礼回忆起来,在自己年仅10岁时,便因为连年的战乱,父母被活活饿死。

“先是母亲,没东西吃,死了…然后是父亲,父亲死前握着我的手说:娃娃,你要去当兵,才能养活自己!”回忆起当初那段悲惨经历,陈友礼老人早已是热泪纵横。

父母双亡之后,陈友礼便按照父亲说的,年仅11岁不到,便已浪迹天涯,吃百家饭,一路走走停停去找征兵的队伍。

那时候的小陈友礼,还不知道什么是“当兵”,什么是“家国大义”,只知道父亲说的,当兵能混口饭吃,仅此而已。

1942年冬,陈友礼终于一路蹒跚地乞讨到了毕节,遇到了征兵抗日的国军队伍。

远征军

可当嚷嚷着自己也要当兵抗日时,负责征兵入册的班长却笑了,在一大帮战士的起哄下,把他提了出来对他说道:“娃娃,你太小了,还没枪杆子高,战斗真打起来,你能干什么呢?”

陈友礼一听部队不想要自己,当即急了,赶忙说道:“我什么都能做,很勤奋的,无论是端茶倒水还是洗衣做饭的粗活,都可以。我爹娘已经死了,爹死前让我到部队来,说这里的兵哥哥们不会让我饿死,带着我一起抗日。如果你们不收留我,我肯定会被饿死的……”

然而,陈友礼所说的虽是事实,他的经历确也令人无比同情,可战场无疑是无情的,需要的是理性,并非感性对待。

这样一位娃娃兵,估计连枪都提不动,他上了战场,只能是累赘,白白送了性命,又能干什么呢!

因此,尽管造册的班长十分不忍,还是无情地拒绝了他对他说:“娃娃,我要对你负责,对你的生命负责,等你长大些,再来吧!”

说着,又把自己怀里一个银元摸索了出来,肉疼地给了陈友礼,又从战友那里抢过来一兜馒头,也递给了他。

陈友礼只能一边哭,一边走地离开了征兵队伍,原本以为娃娃兵的故事还未开始便已戛然而止,没成想却有后续。

原来,当时有一位负责部队军官马匹饲养的马夫,恰好路过,将发生的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正在陈友礼要走时,一把拉回陈友礼。

提起这位马夫,陈友礼满怀感激地道:“我能活下来,首先要感谢我的干爹,他那时候是马夫……给我吃的喝的……”

显然,这位马夫,便是后来陈友礼的干爹。

加入远征军的娃娃兵

老马夫拉回陈友礼对班长笑嘻嘻道:“班长啊,我看这娃娃属实挺可怜的。这让他自己出去,兵荒马乱的,指定活不下去的。你看这样行不行,让他和我一起养马,也不用上前线,吃的从我口粮里扣也行……”

班长一听,也并非多么无情迂腐之人,便准允了老马夫的建议。

从此,陈友礼便和老马夫,一起跟着部队,走南闯北。

无论多么困难,老马夫总是挤出一口吃的给他,视如己出,对其关怀备至。闲暇时还用马刀教他拼刺杀敌的刀法,给他讲民族大义与家国存亡。

这对后来陈友礼的整个为国投戎的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如果说11岁陈友礼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13岁后的陈友礼参军,心里却已有了家国大义,不可同日而语。

1944年,陈友礼与老马夫的队伍被编入到了第5军杜律明麾下,当时由200师的戴安澜率领,领命远征中缅边境,负责肃清抗战后期藏身山林的日寇任务。

这时候的陈友礼,经过两年军营的熏陶与老马夫的精心养育与调教,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稚嫩,高了半个头不说,做事情亦是有板有眼,勤奋机灵。

随军成长

出征时,连长特意把他提为了贴身勤务兵,给他下命令:负责自己的衣食住行,没有准许,不许上战场。

那时候的陈友礼就提着脑袋垫着脚尖问连长:“那俺啥时候能上战场啊?!”

连长为了鼓励他当即表示到:“等你长得比枪高了,我就给你一支枪,让你上战场!”

从此,这句话,成为了激励小陈友礼,不怕苦不怕累地工作,努力长大的动力。

在一次肃清山林里的散兵游勇时,连长为了锻炼陈友礼的战斗阅历与素养,特意命其一同前往。

出发前,一位美国记者发现了这个娃娃兵,特意追了上去,要给这位娃娃兵留下一张经典照片。

镜头下,娃娃兵英姿飒爽,一身戎装,背满行囊,一看颇有老战士的味道。

记者让他跟着自己学竖起大拇指,没成想这娃娃兵却出其的自信,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似乎毫无半点身处战争阴霾里的隐痛。

陈友礼对此指着照片里自己的帽子给朋友道:“你看我的帽子,它是中间向上折起来的。那时候的雨林总是下雨,帽檐总是被打得塌下去,很没有精神。干爹就教我,把他从中间折起来,这样看起来很英起多了。”

看起来,老人对自己这个小把戏,眼神里充满了小确幸与自豪。

充满自信的陈友礼

可出发后,陈友礼回忆,他再没有见过那位美国记者。

可是,于他而言,此战之后却有美事一桩。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连长缴获了一支卡宾枪,拿来向他嘚瑟,自己当时十分好奇,突然动了鬼心思故意问道:“连长,这是啥枪,看起来还没有我高呢?!”

连长却不以为然道:“这叫卡宾枪,可是稀罕货…”

不料,陈友礼一听,却是一把将枪夺了过来,往自己身上站直了一比,表情玩味地对连长说道:“是枪,就得归我了,连长,你说对吧?!”

连长这时候才突然想起什么,当即肉疼地用手往脑门一拍,但想来想去,总不能对娃娃言而无信,随即一咬牙一跺脚:“行吧,归你了!”

从此,有了枪的陈友礼,正式成了一名战士,连长闲暇之余,也会手把手教他射击技巧。在一些不甚危险的战斗时,也会让他一起参战。

得赖于老马夫与部队领导和战友的一致关照,陈友礼得以健康长大,并且成为了一名不仅合格,且战斗技术与素养俱是过硬的抗日战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友礼的人生一如大势一样,也迎来了伟大转折。

1947年,陈友礼所在的邱清泉下属部队,向我党投诚。

转变过来的陈友礼,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肩负的使命,在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中,俱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凭借自己的机敏与过人的战斗技巧,立下战功无数。

1950年10月25日,又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参加了朝鲜战争,趟过九死一生的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结束后,陈友礼这才开始第一次考虑自己的问题,阔别了13年生死与共的军营,回到了贵州老家,扎根基层,搞生产。

陈友礼老人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

与大多数九死一生的老兵的伟岸品格一样,陈友礼亦是那样大公无私,默默奉献。自退伍之后,便绝口不提往日的种种,深藏功与名,在最困难的时候,宁可饥一顿饱一顿,也不愿意请求组织上应有的援助,绝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

直到近60年后的2012年,贵州“关怀老兵”的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们才发现这位“老娃娃兵”的光荣事迹,人们这才知道他是那样伟岸、无私。

而今天送照片来的志愿者,正是当初请其参加公益活动,并将他的事迹,告诉全国人民的那位老朋友。

至此,这张“娃娃兵”老照片背后故事的来龙去脉彻底梳理清楚,志愿者们赶紧把陈友礼与照片的合影,配合一篇文章,发表刊载在网上。

陈友礼老人和自己的雕塑合影

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纷纷转发,哪怕是国际友人也投来了大量关注,这让别有用心的美国无比的羞臊脸红,赶紧第一时间删除了当初别有用心抨击这张照片的文章,赔了夫人又折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