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起源于云南曲靖曾经失传的爨体 ,
爨(cuàn),这个字99%的昆明人肯定都没见过也不会读。其发源于曲靖陆良,爨代表了一种云南文化。你一定不知道,你每天乘坐的昆明地铁站的站名看起来歪歪扭扭的文字,其实就是爨体字。
二爨之乡云南曲靖
16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为文化生长提供了土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代表着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爨体字,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
郭沫若在谈到爨体书法时说,中国的文字及书法发展史,曾有过三次大的改革浪潮。从造字伊始自甲骨文,钟鼎文谓之古文字改革;从楚汉简帛,西汉刻石谓之篆变改革;从汉末两晋南北朝谓之隶变改革。而爨体正是第三次改革的标志。
据说,爨文化就是分布在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魏晋时期,当时对于书体的保留一般还止于碑文,但因曹操和后来的司马炎的“禁碑令”,爨体这一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书体因而从历史上神秘失传。直到清乾隆戊戌年,清代乾隆年间,云南曲靖出土了《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世称“二爨”,成为现今仅存的爨体字碑刻和爨体字来源,引起当时和其后的饱学之士和书法大家、历史研究者们对这个尘封千年书体的关注。
1600年前,云南曲靖地区百姓为了纪念曾创造“南中地区”(古指云南曲靖等地)辉煌历史的一个当时地区大姓——“爨氏家族”而立的碑文得名。这在书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存留于滇东南的陆良、曲靖。
爨文化最深刻的,分布在云南的曲靖陆良地区。至今,街头小巷,商家的招牌广告,随处可见爨字,延续着曲靖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爨宝子碑》被保存在曲靖一中校园内,吸引着各地文人游客前往参观,也成为人们研究爨文化的重要源泉。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爨龙颜碑》的碑文记述了爨氏家族的远祖世系,墓主爨龙颜祖孙三代的职官仕历及本人的显赫功勋。人们说曲靖一中之所以成为高考牛校,或许也沾染了《爨宝子碑》的宝气。
从300多年前“二爨碑”的发现,历经晚清、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写和研究“爨体”的人虽然不多,但大师却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将'爨体’推到中国书法极致的康有为,再到现当代的潘天寿、弘一大师,还有郭沫若、赖少其等。将“爨体”笔法、走势作为研究对象,毛广淞将“爨体”字从300多字扩展成9990多字。
云南人生活里的爨文化
2013年9月,国内最大电脑汉字库企业北大方正,将爨体字以毛广淞名字进行命名,并将“毛广淞爨体”与其他如启功体、舒同体共同纳入中国电脑汉字库。毛广淞创新爨体字进入北大方正专业书法字体库,推动着爨体字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昆明街头,也随处可见爨文化。云南大学里传承云大精神的“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翠湖的“洗马河”,地铁站里的站点名……这些都是爨体字。有意思的是,云南大学创始人唐继尧也是曲靖会泽人。
再比如昆明的地铁站,你在乘坐地铁时有没有发现各个站名的字体,看起来真是骨骼清奇,与众不同。霖雨桥、交三桥、环城南路……其实它们就是爨体字。
满大街的“招商银行”四字就是使用“爨宝子体”,简称“小爨体”。
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电影海报,使用的也是爨体字。电影《我不是药神》,这几个字,就取自《爨宝子碑》。
(文/南方柒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