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者
传递健康养生知识,收获幸福人生。
18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点击上方公众号查看“《黄帝内经》”专辑,阅读往期文章内容。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而天体中亦存在着阴阳二气。人的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天体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这就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天人相应。第一节:讲人体和天体的阴阳二气究竟如何相通。升、降、出、入是生气与天体相通的主要形式。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1]于夏,使人煎厥[2]。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3]。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4],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5]。高粱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6],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7]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1] 辟积:病久而重复积累。辟,通“襞”,裙褶。这里引申为累积。[2] 煎厥:病名。因为这种厥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原因,并逐渐积累成的,如物之煎熬而然,所以称“煎厥”。临床表现为耳鸣、目盲,突然昏厥。[3] 薄厥:即“暴厥”,发病急骤之厥证。薄,通“迫”。[4] 汗出偏沮(jǔ):汗出偏于身体半侧。一说沮为“袒”的形误。[5] 痤(cuó):小疮疖。疿(fèi):汗疹。[7] 魄汗:古人认为肺主皮毛,肺藏魄,所以称为魄汗。
当人体过度烦劳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这样反复多次,就会阳气更盛而阴精愈衰,到夏季暑热之时,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病势危急就像湖水溃决、急流奔泻一样不可遏止。当人在大怒时,人体的阳气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暴厥。如果伤及人体的筋脉,就会使筋脉弛缓不收,而不能自由运动。经常半身出汗的,会发生偏枯病,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如果遇到外部湿气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等美味,就会导致发生疔疮,会很容易患病,就像拿着空的容器接东西一样。风寒邪气如果在劳动出汗时遇到,就会迫聚于皮肤腠理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为疮疖。人体的阳气,既能养神,又能养筋。如果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侵入,损伤阳气,引发身体俯曲不伸的佝偻病。如果寒气深入于经脉中,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运行,就会使得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如果邪气滞留在肌肉纹理内,日久而深入血脉,就会形成痔疮。如果寒气从腧穴侵入,向内伤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如果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受到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评注】以上讲了:人体的阳气受损后,不仅不能在人的体表抵御外部邪气入侵,反而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疾病,从而出现种种内伤的病变,或伤精,或伤肝,或不养筋骨,或营气含热,这些均属于阳气伤于内的病变。
参考书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