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盛赞推荐、有图有英文的中国古诗词

一起学国画
公众号

上面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套汉英对照版的古诗词书——《画说经典》。
叶嘉莹先生在收到这套书后爱不释手,盛赞有加。她夸赞许渊冲的译文“音韵皆美、情味悠长”。
叶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
许渊冲先生最擅长把中国诗歌文赋,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也擅长于把国外的文学名著翻译成中文。
他著作等身,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翻译事业,所谓“择一事,终一生”。
他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如今100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天在简易的书桌前工作。
董卿在主持《朗读者》时曾经这样描述过许渊冲,她说:
“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而这些书,正安然地在老先生的书架上,在朴素的书房里,见证着老先生日复一日的工作。
《画说经典:诗经、唐诗、宋词》
(汉英对照有声版)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译 画家陈  佩秋等绘
 市场参考价¥318 诗享价¥198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画说经典》(全3册)选取了代表我国古典诗词极高成就的《诗经》100首、唐诗108首和宋词117首。
每篇都配有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文,并邀请了现当代39位著名画师倾情献画,一篇诗作一幅画,并邀请了专业播音员录制了配乐双语朗诵。
1
许渊冲其人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小时候,哥哥放学回家念英文,他也跟着念。上学后由于学习不得法,他常用中文标注发音来背单词,一度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憎恶。后来在表叔、著名翻译家熊式一的影响下,他逐渐对英文产生兴趣,并于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那时的许渊冲17岁。
青年许渊冲
许老至今常回想起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日子,那时,他不仅与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同窗,还亲耳聆听了叶公超、吴宓、钱钟书等名师的教诲。也是在联大,许渊冲开启了他的翻译之路。
西南联大同窗,左起依次为: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1948年,许渊冲赴巴黎留学,得以精通法语。归国后,他一直在翻译道路上孜孜以求。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渊冲陆续把《诗经》《唐诗》《古诗六百首》《宋词》《西厢记》译成格律体的英诗,又分别把《唐诗》和《宋词》中的一百首诗词,译成押韵的法文。
1987年,许渊冲的英译作品《李白诗选一百首》出版,钱钟书激赞道:“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
1994年,许渊冲的中译英作品《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这也是企鹅公司的第一本中国人译作。饮誉中外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这样评价他:“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虽并没有得奖,但他依旧谈笑风生:“诺奖年年都有,而我们的唐诗宋词却已经流传了千年。”
201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许渊冲“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亚洲获奖者。
2
对诗歌的翻译
作为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文体,诗词是否可译,是形似还是神似的争论由来已久。
作为“意译派”的忠实捍卫者,许渊冲一生都在诗歌的“意美、音美、形美”中咀嚼涵泳,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译语优势,将一种语言之美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之美。
他认为,诗词翻译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如果科学翻译是1+1=2。诗词翻译则是1+1=3,在诗词翻译中,译者要去挖掘“1+1>2”的部分。
我们来对比看一下许渊冲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
中间两句似乎没问题,但第一句的“一池”和最后一句的“沉浸”又从何处而来呢?对此,许渊冲是这么解释的:
明月是圆的,所以中国人看见明月,就会想到一家人团圆。但是西方人并没有团圆的观念,所以看到明月不一定会想到家庭团聚,同一个形象引起的联想并不相同,这是文化背景的关系。
所以译成英文的时候,只好把第一句的“明月光”说成“一池月光”。又把第四句的“思故乡”说成是“沉浸在乡愁中”,这样就把月光和乡愁都比作水,二者之间才有联系。
这就是说,中文用“圆”的形象联系起来的明月和思乡,在英文中改用水的形象联系起来了,由此也可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画说经典:诗经、唐诗、宋词》
(汉英对照有声版)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译 画家陈  佩秋等绘
 市场参考价¥318 诗享价¥198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总之,文化交流,应该以互相沟通为目的,方法可以根据目的而改变。
像《静夜思》这样的例子,在许渊冲的译文中屡见不鲜,也正是诗词翻译中“1+1>2”的部分。
再比如,南宋败亡之后,蒋捷在舟过吴江时所作的《一剪梅》,其中的几句词是:
许渊冲的译文,不仅再现了原词的意境,对“秋娘渡”“泰娘桥”也做出了让英语读者一点就透的翻译;最后两句不仅押了韵,且最后两字都使用了叠字手法,不仅忠实了原词的内容,甚至再现了原词的音美与形美。
在中央电视台一期的《经典咏流传》上,经典传唱人刘宪华用小提琴重新演绎苏轼的《题西林壁》,朗诵的就是许老先生的译文。
这篇“神翻译”让中西方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下生活的人们能够共同领略到苏轼诗中所传达的哲思。译文上,为了能让英文读者领悟到中国古诗里的思想,许老不但找到极其恰当的词汇来置换,结尾诸如“side”“wide”“face”“place”的用词,也在英文中保持住了古诗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失意境。
 
在许渊冲眼中,翻译是追求两种语言的“双赢”,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等值的翻译容易失掉诗的精华,并且难以出精品。
与其将诗翻译得味同嚼蜡,嘴里像嚼着一大块黄油面包似的,不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使其优化和再创,以确保原诗的内蕴和存意不流失,在音形上更熨帖、更醒豁,使读者能从中体味诗词艺术的音韵之美。
许老的译文,定让你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3
书中绘画之美
书中的325幅画作的作者都是当代中国书画界的佼佼者。
如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陈佩秋先生,她曾与许渊冲先生一样,同是西南联大校友。
陈佩秋先生把一生都投入到了国画事业中,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陈佩秋绘(收录于《画说唐诗》)
再如戴敦邦先生。戴老的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他笔下的人物,感性有趣,栩栩如生。戴老的画有口皆碑,影响深远,是公认的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卓然大家。
再比如朱新昌老师的作品,也有多幅收录在这套书中。朱老师喜欢将不同时空、不同的情节、人物、事物捏在一幅画面上,产生时空超越的感觉。他擅长把东西方元素结合在同一幅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构图、变形、色彩、布局,让两者充分融合。书的封面就是在朱新昌老师的画作基础上设计制作的。
325幅画作既有传统国画清丽的笔墨、悠远的意蕴,又融入了西方绘画对动感、叙事的强调。每一幅都堪细细玩赏,反复品味。
4
双语配乐诵读欣赏
书中附赠独家音频。扫书内二维码,可免费领取价值89元的《画说经典》双语配乐诵读音频。操作简单,兑换后可永久收听;同时,音频中也录入了文字和图画,并可以调节音频的快慢,方便随时随地欣赏品读。
音频界面清晰易懂
专业播音员、高校英语学者联袂献声,朗读者有为央视《社会与法》《快乐汉语》等节目献声的尹宝华,中国国际电视台资深记者郑亦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郭兆龙等。
既能欣赏专业播音员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声线,又能听到地道纯正的“伦敦音”,带你声临其境,感受中英双语在古乐中碰撞产生的美感,还能作为训练听力和口语的绝佳素材。
5
装帧精美,用纸考究
精美套盒、浓淡相宜、大气雅致
护封选用了250g的超感特种纸,内文选用了80g的国学经典纯质纸,内封和环衬分选用了酒红、深蓝、墨绿三种颜色的特种纸来印刷,逼真呈现了书中绘画的绝妙色彩,还原大师之作;
匠心独运的“裸背”装帧,可将书180度无死角摊开,方便阅读、欣赏和做笔记,让翻阅书页这件事成为一种享受。
随书赠送“盲种”种子书签,撕一撕、泡一泡、种到土中,再加上爱心和阳光,就能长出意想不到的植物、花草,为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种子纸”做成的书签
跟随着大师的脚步,在唯美的画面中、在另一种语境下,品味中华古诗词的异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