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83章) 2024-04-10 22:30:59 见王维问得一脸虔诚,神会法师愈发娓娓道来:“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教导我们: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行分四种,即'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老衲以为,'随缘行’和'无所求行’,最适宜王檀越修行。”神会法师说到兴头上,索性站了起来,在房中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道:“所谓'随缘行’,即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所谓'无所求行’,即众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王维缓缓起身,心中斟酌片刻,若有所思道:“法师说'苦乐随缘、得失随缘’,'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按照法师所言,人活一世,总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来者不拒,去者不求,随缘而动,顺势而为。如此,则任凭天上云卷云舒,我只给一个倒影,不起一丝涟漪了。法师,不知弟子此解可妥?”“王檀越此解甚妥。人之烦恼,根由求生。如果无所求,烦恼便如无根之木,或者水上浮萍,自然无立足之地了。王檀越之烦恼,不必说破,老衲已知一二。除了'随缘行’和'无所求行’,老衲再多说一句:'心中自有佛,何求他人知?’王檀越若能细细体会,烦恼自可烟消云散了。”“心中自有佛,何求他人知”,王维不由在心里重复了一遍,犹如当头棒喝般,连连点头道:“多谢法师明示,是弟子着相了。说到底,弟子心中的苦恼,就在于'求他人知’而不得!”自735年重返朝廷以来,十年了,王维在朝堂上一直寡言少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旁人都以为他心中没有波澜,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多么想拨云见日,多么想据理力争!然而,放眼朝廷上下,凭他一己之力,能拨云见日么?能据理力争么?他太清楚自己的分量,他太清楚他据理力争的结果,无非就是让被李林甫赶尽杀绝的队伍中多了一人而已!但是,身为谏官,如果一直这样不言不语,他又怕被当朝人非议,怕被后人非议。总之,无论怎么做,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因此,这些年来,表面上,他云淡风轻,但其实,心中的苦恼如影随形,不曾离去。但方才听了神会法师这一番话,他突然明白,只要自己把良心放正,心中无愧,又何必奢求别人的理解呢?想到这里,王维不由深深地吸了口气,又长长地舒了口气,向神会法师抱拳道:“《诗经》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弟子愚钝,窃以为慧能大师为法师取法号'神会’,取'心领神会’之意也。弟子不曾说出心中烦恼,法师已全然明了。弟子心悦诚服,佩服之至,愿日后还能有幸聆听法师清诲。”“王檀越过誉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老衲方才所言,只是点到为止。王檀越能幡然醒悟,还是慧根使然。”“多谢法师指点迷津。如今夜色已深,弟子不叨扰法师休息了。明日一早,弟子再来拜见法师。”“好,王檀越慢走。”王维躬身退了出去,走出神会法师房间时,只觉得心头有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舒坦。回到自己下榻的住处后,将今晚和神会法师的一席长谈细细回味了一遍,并将南、北两派禅宗的教义一一作了对比,不由心生感慨。其实,无论是南禅宗,还是北禅宗,都讲究一个“悟”字。两者的差别是,北禅宗讲究渐悟,南禅宗讲究顿悟。渐悟有渐悟的好处,顿悟有顿悟的好处,不存在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只是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罢了。遗憾的是,到了慧能和神秀这里,南北禅宗却因派系不同而势不两立,甚至兵戈相见。他作为一个同时受到南、北禅宗滋养和开悟的佛家弟子,他能做些什么,可以能让南、北禅宗之间消弭误会、化干戈为玉帛呢?他不由陷入了沉思。次日一早,王维穿戴整齐后,便前往神会法师住处。神会法师早已起床,在房中抄写佛经。见王维进来,点头微笑道:“昨晚王檀越走后,老衲倒是想起一事,想请王檀越帮忙。”“法师言重了,不知法师所言何事?但凡弟子能效劳的,定义不容辞。”“此事并不难为,却非常人可为。老衲思量已久,可惜迟迟未遇有缘之人。昨晚和王檀越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深感王檀越乃深得法门之人,故老衲心生一念。”“多谢法师抬爱,法师的意思是……”“先师慧能大师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涅槃,距今已有三十二载。先师涅槃后,虽然有塔有铭,却一直没有碑文。为弘扬佛法,纪念先师,老衲有一夙愿,请人为先师撰写一篇称意的碑文。昨日偶遇王檀越,一晤称心。王檀越既深契世情,又妙悟佛法,且文笔精妙,文采殊胜,故而动念,冒昧相烦,不知王檀越意下如何?”神会法师一脸动容,字字句句更是情动于中,让王维实在不忍拒绝,便一口应承了下来:“能为慧能大师撰写碑铭,实乃弟子三生有幸,弟子定当尽心尽力,不辱使命。”因王维要前往南阳郡,神会法师要前往洛阳,两人在此别过,并相约待碑铭成文之日相见。自从答应神会法师为慧能大师撰写墓志铭后,王维便一有空闲就反复研读慧能大师的《见真佛解脱颂》,以口诵之,以手抄之,以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待在南阳郡完成使命,回到朝廷交差后,王维便来到辋川别墅,闭门不出,潜心撰写碑铭。吃饭时想着碑铭,走路时想着碑铭,甚至连睡觉时也想着碑铭……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夜晚,王维忽然福至心灵,笔走龙蛇,一口气洋洋洒洒写了下去。只见碑铭是这样开头的: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在百法而无得,周万物而不殆。鼓枻海师,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则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见;见无可取,法则常如。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碑铭正文部分,王维用见心明性、一清如水的笔触,勾勒了慧能大师的一生经历和佛学造诣,并提到了神会法师和慧能大师的渊源——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广量出于凡心,利智逾于宿学,虽末后供,乐最上乘。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谓余知道,以颂见托。最后,碑铭用一篇偈结尾,偈曰: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受。莲花承足,杨枝生肘,苟离身心,孰为休咎。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愍彼偏方,不闻正法,俯同恶类,将兴善业。教忍断嗔,修慈舍猎。世界一花,祖宗六叶。大开寳藏,明示衣珠,本源常在,妄辙遂殊。过动不动,离俱不俱,吾道如是,道岂在吾?道遍四生,常依六趣,有漏圣智,无义章句。六十二种,一百八喻。悉无所得,应如是往。王维不知自己写了多久,只觉得写完这篇《六祖能禅师碑铭》时,东方已露鱼肚白,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他的书案上,让他似乎睁不开眼睛。他在口中默念三遍“悉无所得,应如是往”后,终于无力地靠在了书案后面的高凳上,心中却是一阵欢喜——他终于可以去见神会法师了。(未完待续) 赞 (0) 相关推荐 史马话西游(132):山门松枝齐齐西指在向玄奘暗示什么? 前文书说到,观音菩萨为了坚定李世民对佛教的信仰,便腾云驾雾,现出真身,降法帖一道,再讲取经之事,言明取回大乘真经,不但可以超脱冤魂,而且取经人可得金身正果.世民选定玄奘取经,且纡尊降贵与之结拜,一来要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