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辨证的经方思路
疼痛辨证的经方思路(转帖)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是患者在倾诉自己的病症时,最先表达出来的痛苦。同时,疼痛也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论述最全面,治法最丰富的病症之一。本文介绍作者根据经方的辨证思路,并附有多个验案及作者治疗经验。
张仲景对各种疼痛症的部位、性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治疗方剂近70首,不仅给后世辨治疼痛提供了成功的范式,而且也给后世的继承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由于仲景对疼痛症的概括病位确定,性质清楚,特征明显,故我在临床治疗中,明确是哪种疼痛之后,以六经辨证作为总的纲领,辨析疼痛的部位、性质,然后紧扣各种疼痛固有的特征,能够用经方治疗的,尽量使用经方;经方没有涉及的,则用时方。经方、时方的选择与配合,一概以疗效为标准。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记载,我将仲景的治疗用方按照疼痛的部位分为以下九类。
一、头 痛
太阳病头痛,属于表阳证、热证,若表虚者,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后头痛,项背强,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表实者,必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头痛用葛根汤。
少阴病头痛,属于表阴证、寒证,若表虚者,恶风寒,脉缓弱,用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厥冷,因为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者,用当归四逆汤;若表实者,恶风寒、发热、脉不浮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阳明病头痛,属于里阳证、热证,若阳明腑实,则口渴,大便秘结,脉沉实,用承气汤;若阳明经证,则汗多,口大渴,用白虎汤;若后头痛,用葛根芩连汤;若阴虚有热,则心烦不眠,用酸枣仁汤。
太阴病头痛,属于里阴证、寒证,若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若有痛经,用温经汤;四肢厥逆,用四逆汤。
少阳病头痛,一般偏于头部两侧,属于半表半里阳证,可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偏实热者,用大柴胡汤;偏虚寒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厥阴病头痛,呈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可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
疼痛属于虚证者,一般是隐隐而痛;属于实证者,一般是胀痛、剧痛;属于痰湿者,一般是晕痛、昏痛;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