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卦卦名的命名之由
《周易》六十四卦,其卦名仍以其中的两个单卦的原始卦象为会意基础,且以对应空间里的高度方向的上下关系会意。作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核心内容的雷神崇拜,则是本文重新审视《周易》卦名的切入角度,同时把六十四卦卦名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从而揭示出其命名之由。
有关八卦的起源以及早期层面中的演变顺序,笔者已有专文加以讨论。[1]简言之,符号八卦的原型为描绘“雨”状的图画,而“爻”的字形记录的是数字八卦,“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根词是“雨”。八卦的八个卦名皆围绕着雷神崇拜而来,其中的功利目的则是求雨。由于商代的数字八卦中三个数字的单卦和六个数字的重卦都有,可见《周易》的六十四卦其来已久。有了不同的卦形,就需要有不同的卦名以区别之。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把《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来把握,从而揭示出其命名之由。
本文在阐释六十四卦卦名的过程中,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三爻单卦构成的八卦,其卦形、卦名和原始卦象在发生学意义上具有整体涵义。而两个单卦叠成重卦后,重卦后卦名仍以其中的两个单卦的原始卦象作为会意基础。[2]
(二)在六十四卦中,除八个为同卦相重后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外,其余五十六个皆异卦相重。该五十六卦除“泰、否”两卦以外,其余卦名均以严格的上下关系会意,所谓上下关系对应的是空间里的高度方向。
(三)按照发生顺序,先有重卦的卦形,其后即有卦名,其次再有卦辞和爻辞。而卦辞的发生学特点,是以卦名的词义为主题而来。至于爻辞的发生学特点,则或以卦名、或以卦辞、或以前出爻辞为联想点而来,并作出吉或凶之类的变化安排。
下面将按照《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逐一对其命名之由进行讨论。
1.下乾上乾,乾。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乾”。
2.下坤上坤,坤。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坤”。
3.下震上坎,屯(zhūn)。“屯”的甲骨文字形,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待放之花苞与叶形”,可从。“屯”一词的典籍最初用法为“聚集”义,如《庄子·寓言》:“火与日,吾屯也。”《释文》:“屯,徒门切,聚也。”屈原《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屯”的本义为“聚”义,其甲骨文字形以花苞聚合尚未绽开之状来表示。屯卦卦象为水在雷上。《象传》:“云雷,屯。”其中的“云”当为云雨状的水。用“聚”义之“屯”命名,实因下方雷声已闻而其上(雨)水积聚尚未降下。
4.下坎上艮,蒙(méng)。《象传》:“山下出泉,蒙。”其中的“泉”即水。蒙卦卦象为水在山下,即流水(泉水)被山蒙盖,故命之为“蒙”。
5.下乾上坎,需。《彖传》:“需,须也。”即等待义。《象传》:“云上于天,需。”其中的“云”即“云雨、雨水”义。“需”为“儒”的初文,其本义为女巫在雷神崇拜仪式中求雨。[3]需卦卦象为水在天上,即雨水尚未降落,故祈求降雨,且命之为“需”。
6.下坎上乾,讼。《说文》:“讼,争也。”即“争讼”义。《象传》:“天与水违行,讼。”水为生命之必需,讼卦卦象为天下有水,而卦名为“讼”,透露出当时人们为争夺水资源而出现的讼事的消息。
7.下坎上坤,师。《彖传》:“师,众也。”《象传》:“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象传》亦释“师”为“众”义。“师”的本义为“军队、众兵”义。《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故“师”有“众多”义。师卦卦象为地下有水,或已知地下蕴藏有大量的水,或见地下水汩汩流出,呈众多状,故命之为“师”。
8.下坤上坎,比。《彖传》:“比,辅也。”《象传》:“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的甲骨文为两人紧挨状。《说文》:“比,密也。”《彖传》的“辅”和《象传》的“亲”,都是从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解释的。比卦卦象为地上有水,由于水紧贴在地面上,故以紧挨义的“比”命名。
9.下乾上巽,小畜。《象传》:“风行天上,小畜。”“小畜”中的“畜”当读为“蓄”,积蓄义。《说文》:“畜,田畜也。”即田中积畜义。小畜卦卦象为天上有风,此为未雨之前的积聚状态。小畜卦的命名方式和第三卦屯卦因卦象为水在雷上而取“聚”义相仿。另外,“小畜”中的“小”实因和第二十六卦“大畜”在命名时有相关之处,为了区别之,“畜”前加上“小”。
10.下兑上乾,履。“履”为“践踏”义,《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卦卦象为天下有泽。泽为聚水的洼地,如《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卦名为“履”,表明天下之泽地亦可前往,反映了居住在高爽之地的先民开拓泽地的历史。
11.下乾上坤,泰。泰卦应和第十二卦的否卦放在一起分析。“泰、否”为一对反义词。典籍中“大、太、泰”常通用,其根词为“大”。“否”为否定词“不”的同源词。《象传》:“天地交,泰。”重卦为两单卦重叠而成,且将初卦置于下方,第二卦置于上方,即筮法以先下后上为顺序。泰卦“下乾上坤”按照筮法的顺序则为先乾后坤,亦即先天后地之义。这一顺序和天尊地卑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吻合的。泰卦卦形为下乾上坤,即先乾后坤,合乎中国原始文化中孕育出的有关天地之间关系的价值认定,故以含有正面价值意义的“大”义的“泰”命名。
12.下坤上乾,否(pǐ)。《象传》:“天地不交,否。”否卦卦形为下坤上乾,按照筮法的顺序则为先坤后乾,亦即先地后天之义。因和认同的天尊地卑的文化价值观念相背,实属否定之类,故命之为“否”。
13.下离上乾,同人。《象传》:“天与火,同人。”雷神崇拜作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语言尤其是甲骨文形体中留下了大量的印痕。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为燎祭。[4]同人卦卦象为天下有火,即以燎祭方式祭祀上天(其原型为雷神),而“同人”为在一起的众人义,当指一起参加燎祭活动的众人。
14.下乾上离,大有。《象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为极大的拥有即富有义。大有卦卦象为天上有火,而天火的原型为雷神,[5]天上有火即天上有雷。拥有超人力量的雷神显现于天上,故命名为“大有”。
15.下艮上坤,谦。《象传》:“地中有山,谦。”“谦”为谦逊、自认卑下义。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有些人居住在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即《说文》:“陆,高平地”的“陆”之义。台地界外的山,其海拔不知台地那样高而在台地之下。谦卦卦象为地下有山,即山没有地那样高,卦名“谦”则源于此景中的山的卑下义。
16.下坤上震,豫。《象传》:“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存之上帝,以配祖考。”“豫”为娱乐义。《尔雅》:“豫,乐也。”豫卦卦象为雷在地上,即雷神已从天上降下(已降雨),作为燎祭雷神的求雨目的已实现,所以人们有欢娱的心情,故命之为“豫”。
17.下震上兑,随。《象传》:“泽中有雷,随。”《说文》:“随,从也。”即随从、跟从义。随卦卦象为泽下有雷,即雷已从天上降至泽水里,作为燎祭雷神祈求显现的目的已达到,此时应随从雷神之迹而去泽水之地,故命之为“随”。
18.下巽上艮,蛊。《象传》:“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说文》:“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枭磔死之鬼亦为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段玉裁注:“皿,所以盛饮食行虫者也。此说从皿之意。”蛊卦卦象为山下有风,而卦名为毒虫义的“蛊”,当因阴湿的山风气候易生毒虫所致。
19.下兑上坤,临。《象传》:“泽上有地,临。”“临”的金文字形为人俯视状。《说文》:“临,监临也。”又“监,临下也。”即“临”的本义为从上往下看。临卦卦象为泽在地下,即地高泽低之状,此时人立于地之上俯视泽水,即“临”之义,故有卦名“临”。
20.下坤上巽,观。《象传》:“风行地上,观。”观卦卦象为地上有风,而卦名为“观”,当指地上刮风的景象有可观之处。此事置于祭祀雷神祈求下雨的仪式过程中则更易理解,即刮风有可能天变阴,有可能是下雨的征兆,故需观察,卦名“观”则由此而来。
21.下震上离,噬嗑(shì hé)。《彖传》:“颐中有物曰噬嗑。”《象传》:“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噬嗑卦卦象为雷上有火,因火的原型为闪电,所以卦象为雷电并出状。《说文》:“噬,啖也。”《序卦》:“嗑者,合也。”“噬嗑”即口中吃东西义。雷电能击死人,亦即“吃”人,雷电的这种恐怖特征也正是雷神崇拜的根源所在。卦名“噬嗑”是从雷电“吃”人的“吃”的性质上立意的。
22.下离上艮,贲 (bì)。《象传》:“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说文》:“贲,饰也。”即文饰义。贲卦卦象为山下有火,当指在山下举行燎祭雷神的仪式时,仪式参加者应注重文饰,即“贲”义所在,故命之为“贲”。
23.下坤上艮,剥。《象传》:“山附于地,剥。”《说文》:“剥,裂也。”剥卦卦象为地上有山,而卦名为“剥”,实因山体暴露在外,常年侵蚀,山表呈剥落状态。
24.下震上坤,复。《象传》:“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说文》:“复,往来也。”又“还,复也。”“返,还也。”“复”即返回义。复卦卦象为雷在地下,即雷已潜伏不出,此时人亦当归复家中。
25.下震上乾,无妄。《象传》:“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卦卦象为天下有雷,雷神已经显现,人们不可妄作,故命之为“无妄”。
26.下乾上艮,大畜。《象传》:“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卦卦象为天在山下,即山高天低呈低云密布积蓄状。卦名“大畜”中的“畜”即积蓄义。此卦当和第九卦“小畜”对照理解。所谓“小”和“大”的区别,指积蓄的程度而言,即天上有风为积蓄状态之小者,而天在山下则为积蓄状态之大者。
27.下震上艮,颐。《象传》:“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尔雅·释诂》:“颐,养也。”颐卦卦象为山下有雷,此时雷神已经显现,人们应注重颐养自身,即不可妄作,此卦卦名“颐”的命名旨趣和第二十五卦“无妄”相仿。
28.下巽上兑,大过。卦象为风在泽下。“大过”中的“过”为超过、过分义。大过卦卦象为风在泽下,即大风掀起泽水,而泽浪不宁,呈现大为过甚状。另外,此卦和第六十二卦“小过”在命名时均着眼于“过”义,为了区别之,在“过”前加上“大”。
29.下坎上坎,坎。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坎”。
30.下离上离,离。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离”。
31.下艮上兑,咸。《象传》:“山上有泽,咸。”咸,其甲骨文字形从斧状从口,字形下方的“口”表示用力声。[6]“咸”的本义为杀义。《尚书·君奭》:“咸刘厥敌。”卦名“咸”为杀义,而卦辞中的“咸”亦为“杀、砍伤”义,如初六:“咸其拇。”咸卦卦象为泽在山上,即泽水漫过山高,实为洪水状。卦名“咸”则因洪水对人的威胁即“杀”义而命名。
32.下巽上震,恒。《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说文》:“恒,常也。”恒卦卦象为雷在风上,这是恒常的气象,故命之为“恒”。
33.下艮上乾,遁。《象传》:“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即“遁”为退隐义。遁卦卦象为天下有山,而深山实为退隐之所,故命之为“遁”。
34.下乾上震,大壮。《象传》:“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卦卦象为天上有雷,即雷神已显现天上,呈非常威壮的景象,故命之为“大壮。”
35.下坤上离,晋。《彖传》:“晋,进也。明出地上。”《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卦卦象为地上有火,火为燎祭之火,而卦名“晋”为进义,此为上进、上升义,指燎祭之火上升以达天上的雷神。
36.下离上坤,明夷。《象传》:“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广雅·释诂》:“夷,灭也。”“明夷”即光明熄灭。明夷卦卦象为火在地下,这种状态中的火当然就是熄灭了,故命之为“明夷”。
37.下离上巽,家人。《象传》:“风自火出,家人。”家人卦卦象为风在火上。联系卦象和卦名,可知卦名是把卦象作为家庭事来理解的,具体所指即灶事,灶火在下,风在其上。因灶事为家中之人常做之事,故命之为“家人”。
38.下兑上离,睽。《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说文》:“睽”有违背、不合义。睽卦卦象为泽在火下,而泽为水,即水在火下状。以常识而言,火在水下方能煮物,而此卦卦象义为水在火下,两者位置不合常理,故命之为“睽”。另外,此卦当和第六十四卦“未济”对照理解。
39.下艮上坎,蹇( jiǎn)。《彖传》:“蹇,难也。”《象传》:“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说文》:“蹇,跛也。” 即足跛而走路艰难。蹇卦卦象为山上有水,因此景中难行而得卦名“蹇”。
40.下坎上震,解( xiè)。《象传》:“雷雨作,解。”解卦卦象为雷下有水,亦即雷雨状。此卦命名时和第三卦“屯”卦相关。卦象为水在雷上的“屯”卦,因雨水积聚而尚未降下。此卦“解”则因雨水已在雷下,即原先积聚状已呈分解状而雷雨大作,故命之为“解”。
41.下兑上艮,损。《象传》:“山下有泽,损。”损卦卦象为山下有泽,即山体被泽水包围而受到侵蚀减损,故命之为“损”。
42.下震上巽,益。《象传》:“风雷,益。”益卦卦象为雷上有风。此卦卦名命名和第三十二卦“恒”相关,即风在雷下为恒常景象,而风在雷上则雷势增加,故命之为“益”。
43.下乾上兑,夬(guài)。《彖传》:“夬,决也。”声符为“夬”的形声字含有“缺”义,如“玦、缺、决”,当为“分决”义的“夬”的同源字。《象传》:“泽上于天,夬。”夬卦卦象为天上有泽,即泽水高达天上,实为洪水滔天状,而造成此景的原因是泽岸被冲出缺口,故以“决”义的“夬”命名。
44.下巽上乾,姤。《彖传》:“女后,遇也。”即姤为相遇义,义同“遘”。《象传》:“天下有风,姤。”姤卦卦象为天下有风,风吹和万物相遇,故命之为“姤”。
45.下坤上兑,萃。《彖传》:“萃,聚也。”《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毛传:“萃,聚也。”萃卦卦象为地上有泽,即泽水聚汇在地上之状,故以聚集义的“萃”命名。
46.下巽上坤,升。卦象为风在地下。所谓地下之风,犹如“风穴”义,《淮南子·览冥》:“羽翼弱水,暮宿风穴。”注:“北方寒风从地出也。”因风呈上升状,故命之为“升”。
47.下坎上兑,困。《象传》:“泽无水,困。”困卦卦象为水在泽下,即泽水下降而原泽中无水状,此为困窘之境,故命之为“困”。
48.下巽上坎,井。卦象为水下有风。卦名为“井”,实以井下有风代替水下有风,故命之为“井”。
49.下离上兑,革。《象传》:“泽中有火,革。”革卦卦象为泽下有火,而泽为水,即火在水下状。而火在水下可以煮物,所煮之物的形状亦有所改变,故以“改变”之义的“革”命名。另外,此卦应和第三十八卦“睽”以及第六十三卦“既济”对照理解。
50.下巽上离,鼎。卦象为火下有风。而火下有风,实和鼎下燃烧时需有风助燃的情景相同,故命之为“鼎”。
51.下震上震,震。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震”。
52.下艮上艮,艮。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艮”。
53.下艮上巽,渐。卦象为山上有风。《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释文》:“渐,渍也,湿也。”《管子·山国轨》:“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其中的“渐泽”为低湿之地。渐卦卦象为山上有风,卦名为渐,此卦当和卦象为山下有风的第十八卦“蛊”相对照理解。因山下有风而成阴湿气候,而山上有风亦为湿润气候,卦名“渐”则以湿润义立意。
54.下兑上震,归妹。《象传》:“泽上有雷,归妹。”《说文》:“归,女嫁也。”“归妹”即嫁出少女义。归妹卦卦象为泽上有雷。而雷出于泽上以春雷为始,而春季为婚嫁之时,故命之为“归妹”。
55.下离上震,丰(丰)。《彖传》:“丰,大也。”《象传》:“雷电皆至,丰。”丰卦卦象为雷下有火。因火的原型为闪电,所以卦象雷电并出状。“丰(丰)”的甲骨文和“丰(礼的初文)”同形,为鼓状。两词同形,表明命名的文化背景相同,即以击鼓祭祀雷神。[7]卦名“丰(丰)”表明祭祀雷神时,当举行击鼓仪式。
56.下艮上离,旅。《象传》:“山上有火,旅。”《说文》:“旅,军之五百人。”段玉裁注:“引申为凡众之称。”旅卦卦象为山上有火,当指在山上举行燎祭雷神的仪式(其背景同第二十二卦“贲”),因其人多而命之为“旅”。此外,众人义的“旅”和第十三卦“同人”,两者在命名方式上是一致的。
57.下巽上巽,巽。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巽”。
58.下兑上兑,兑。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兑”。
59.下坎上巽,涣。《象传》:“风行水上,涣。”《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毛传:“涣涣,春水盛也。”涣卦卦象为水上有风,因水面上刮风,故水波汹涌,卦名“涣”则从水波盛大立意。
60.下兑上坎,节。《象传》:“泽上有水,节。”节卦卦象为泽上有水,即泽水泛滥状,当设法节制治理,故命之为“节”。
61.下兑上巽,中孚。《象传》:“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说文》:“孚,卵孚也。从爪子。一曰信也。”其中的“信”义为“孚”的引申义。“中孚”即中心诚信义。中孚卦卦象为泽上有风,即泽水水面刮风,水波汹涌,其卦象和第五十九卦“涣”相同。人处其境,中心应诚信,方能镇定自若,故命之为“中孚”。
62.下艮上震,小过。《象传》:“山上有雷,小过。”“小过”中的“过”为超越、过分义。小过卦卦象为山上有雷,此时雷神已显现,力量超人。此卦“小过”中的“过”以雷神的超人力量命名,和第十四卦“大有”、第三十四卦“大壮”的命名旨趣是相同的。另外,此卦又和第二十八卦“大过”相关,以程度而言,“小过”卦卦象为雷神显现,而“大过”卦卦象为大风掀起泽浪,泽浪汹涌,已是洪水之兆,两者相比较,后者程度更严重,故有“小过”和“大过”之别。
63.下离上坎,既济。《象传》:“水在火上,既济。”既济卦卦象为火在水下,即可以煮物状,故以“既济”即事已成义命名。
64.下坎上离,未济。《象传》:“火在水上,未济。”未济卦卦象为火在水上,此状无法煮物,故以“未济”即事未成义命名。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由于八卦所对应的原始卦象为自然中的八物,而重卦实为原始卦象八物中两两相配后的综合客体,这样《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一方面体现了先民对自然中两物间关系的认识,即对两物所在的自然综合客体的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在自然中的行动对策和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八卦起源于雷神崇拜,而《周易》的重卦卦象主要涉及的是天象和地理。在其天象的内容中,有不少卦名是描绘雷神的超人力量的,如“大有、噬嗑、大壮、小过”等,此外还有不少卦名反映了先民雷神燎祭的仪式片断的,如“需、豫、同人、贲、丰、旅”等。作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核心内容的雷神崇拜,则是本文重新审视《周易》卦名的切入角度,而卦名义的确定,为进一步阐明卦名和卦辞爻辞之间的语义关联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