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成:脂肪瘤】

脂肪瘤的中医治疗和调理方法

先讲一个故事。很好玩的。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里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名医徐灵胎治疗一例“遍身痰核”的患者,效果非常好。

故事发生在清代的苏州。有个姓杨的纨绔子弟,30多岁了,还不务正业,经常逛青楼,挥霍了“千金”,应该是一大笔银子。他父亲知道了,就重重地责打了他一顿。这纨绔子弟本来体质就虚,被痛打一顿,卧床修养,心中则非常郁怒,于是一病不起。爸妈一看心疼了,赶紧请医生治疗。医者诊断之后,认为患者体质素虚,又长期冶游于青楼之中,精血亏虚,更兼一顿胖揍,其虚自不待言,于是以纯虚治之,“唯事峻补”,每日用人参三钱,致使痰火内结,“身强如尸”,浑身上下邦邦硬。全家都以为无有生机,不得不再请名医。当时苏州有位名医叫徐灵胎,这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大师。于是就请徐大师诊治。徐入诊视,举家哭泣。徐诊毕,又按其体,“遍身皆生痰核,大小以千计”,徐不禁大笑,“泣者尽骇”。

徐曰:诸人之哭,是否以为他将死呢?试将府中大板重打四十,亦不死也。其父闻之,颇不信。曰:如果能起死回生,现今已吃人参费用千金,更当以千金为筹。徐曰:此言可以感动他人,余无此例也,当尽其道而已。徐大师于是开了一个方子,大家一看,是平平常常的一个清火安神的方子,感到疑惑,这么重的病,这样平淡无奇的方子能治好吗?

徐大师又说,我还有个秘方,是一包药粉,跟我到家去取来,每天三次,一次一调羹,冲服。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治法:由丫鬟手持一藤条,遍身抽打患者,每日不得少于300下。

众人更加疑惑,本来就是挨打之后得病,怎么还能再打?徐大师说,这样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丧风败俗,不该打几下吗?

于是,每天除正常服药之外,丫鬟还手持藤条遍身抽打。起先小杨同学疼痛难忍,嗷嗷乱叫,后来竟然越打越感觉舒服,打得越重越觉得舒服!!

结果,三天而能言,五日而能坐,一月而行动如常。病情基本好了。

其时牡丹花方开,其亲戚朋友设饮,花前以贺。徐适至,戏言:君服人参千金而几死,服余末药而愈,“药本可不偿乎?”其母舅在旁曰:“必当偿先生,明示几何?”徐曰:“增病之药值千金,去病之药自宜倍之。”病者闻之,有惊惶色。徐曰:“无恐,不过八文钱买莱菔子为末耳,尚有服剩者。”众人观之,果然是莱菔子末。随相对大笑。徐谓,杨某身上之痰核,皆是用补药使痰邪凝滞所致,半载方能消尽。幸而结在肤膜,若结在脏腑,早已死矣!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上面的病案。


小杨同学本来体质就虚,又逛青楼又挨揍,身体呈现虚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然是虚,那么用补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为什么补坏了呢?

我们在其他文章里面已经再三论证过,一个人脾胃虚弱、阳虚时,重点要温阳,要提高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功能提高了,才能正常地分解和吸收营养,才能补进去。如果脾胃功能虚衰,而一味呆补,营养不能充分分解和运化,必然形成大量痰湿。痰湿多了,淤积于皮下,就是痰核。小杨同学得的就是这个毛病。

既然是痰湿太多淤积而成的毛病,就要化痰。莱菔子既能行气又能化痰,对于痰湿淤积的毛病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徐老师就用了莱菔子。此药非常便宜,但功效却很强。那么为什么要用藤条抽打患者呢?道德教育只是一个侧面,主要是为了疏通经络。因为痰湿淤积,必然先有经络不通的前提,所以要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有很多种,吃药可以,理疗也可以。用藤条抽打,也有效,算是徐老师方法独到之处,既疏通了经络,又教育了同学,一举两得。


再来普及一下常识。


小杨同学得的毛病,中医叫痰核,现代西医叫脂肪瘤。痰核就是体内痰湿淤积形成的疙瘩。

这个名词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与此相关联的名词叫瘰疠、瘿瘤。痰核、瘰疠、瘿瘤,都是痰湿淤积形成的,是同一类东西。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 ,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

瘰疬是指颈项或腋窝的淋巴结结核,患处发生硬块,溃烂后流脓,不易愈合。即西医所谓的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

瘿瘤,系因脾湿胃逆,甲木不降,肺气壅滞,阳不潜藏,气血结聚于脖颈所致。相当于西医所谓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

痰核、瘰疬、瘿瘤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就病机而言,简单地讲,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络不通,主要责之于肝胆郁结;一个是痰湿内停,主要责之于脾虚生痰。经络堵塞的部位不通,痰湿堆积后的表现形式也就不一样。

堆积于皮下者,就是痰核,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脂肪瘤;堆积于淋巴结处,就是瘰疬,就是现在所谓的淋巴结结核;堆积于甲状腺处,就是甲状腺肿大、结节或肿瘤。当然,也有可能堆积于别的地方,就向上文徐大师所说,“结于脏腑”,就可能形成脂肪肝,肿瘤、肌瘤等等。

由此可见,如果你得了脂肪瘤,那么应该祝贺你,因为你幸好是痰湿堆积于皮下,算是同类病机的各种疾病中最轻微的一种了。


    脂肪瘤的诊断方法很简单,一般不至于误诊。


脂肪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在瘤体内除了可见大片成熟的脂肪细胞外,还可见到多数增生的血管,整个瘤体的境界清楚。脂肪瘤极少癌变,一般无需治疗;若瘤体较大,影响活动,或近期内突然增大或发生破溃,则必须治疗。


再给几个好用的方子。


脂肪瘤的中医治法很多。首先,理疗就很有效,包括刮痧拔罐针灸等,推拿也行,比较慢一点。取穴也简单,哪里有脂肪瘤就在哪里施术。当然,根据具体体质和病机进行经络辩证来施术,配合局部施术,效果会更好。

特别提示,我们六经堂独家理疗技法——六经火神罐,治疗脂肪瘤效果非常好,几近神奇,不信就来试试!

方剂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此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讲过,请参考:http://user.qzone.qq.com/6378657/blog/1419235480

橘核丸:橘核  海藻  昆布  川楝子 桃仁 厚朴 木通 枳实 延胡索 桂心 木香,此方主要是行气化痰,效果不错。

三子养亲汤:莱菔子 紫苏子  白芥子。也是行气化痰,效果相当好。前文徐灵胎老师专用莱菔子一味即可取效,此三味同用,效果理应更好。况且,白芥子专化皮里膜外之痰,正好符合脂肪瘤的特点。

肝郁化热明显者,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肝郁化热兼见脾肾虚寒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肝郁气滞而化热不明显者,柴胡疏肝丸和三子养亲汤;
兼见太阳经不同、小便不利水湿内停者,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如此等等,辩证施治,则不仅脂肪瘤可以消除,身上其他毛病也都会随之慢慢消除。

食疗
       生姜,萝卜,海带一起煮水喝,不拘多少,长期坚持,效果很好。
       上述方法,上述方法相互配合,疗效更快。


 饮食禁忌


1.禁忌食用生冷、油腻、粘滑、恶臭、辣椒等物;肉类和高蛋白的食物,啤酒等东西尽量忌口;蚬子鱿鱼虾蟹等尽量忌口。

2.一般来说,蔬菜水果类的东西,寒凉的居多;日常调味品如花椒、茴香等,多属温热。所以,我们做菜,一定不要忘记放调味料,以便综合蔬菜水果的凉性。

3.无论男女服药期间均不宜行房事。这一点非常重要。

4.体质偏弱者不宜高强度工作,不宜熬夜,不生气、不郁闷、不着急。

5.不宜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久留。如果泡脚,一定要以出汗为度。

6.保持环境干燥温暖舒适。要经常开窗透气,勤晒被褥。

7.注意避风保暖,及时增减衣物。晚上睡觉一定不要开窗,或者不要当风而卧。

8.多晒太阳,多运动。

文源:传统文化与健康

脂肪瘤的中医辨证施治 | 曹元成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所构成的一种常见表浅良性肿瘤。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50~60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表现为单个和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细胞遗传学方面研究认为与染色体改变有关。肿物生长缓慢,极少恶变。体积较大时需要手术治疗。病因不明,少数病人有家族史或生后即有。

临床表现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千金要方》。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中医认为脂肪瘤都是由气血壅滞瘀阻不通坏死所致。即或因寒湿阴邪凝滞,或阳热温毒积聚等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脉)络等阻滞不通,所造成的瘀滞。为中医外科症型。

如病因可分气、血、寒、热、痰、湿、阴毒凝滞瘀阻、阳毒炽盛等瘀久败腐而致。整体调治,不失为余。痰生百病,“痰气”无处不到,无处不行,无论滞留何处即成痰核(此痰气非指咳吐之痰)。其痰核为瘤多发,形壮大小不一,分部在全身各个位置。有的遍身起筋块如瘤如粟、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疼等。

治疗方法

较小脂肪瘤,发展缓慢,无临床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

1

手术治疗

如果脂肪瘤长得很大、感觉疼痛或影响美观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

2

中医治疗

  脂肪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一定尽量少吃些高脂肪的食物,在食用较多脂肪的食物后要多运动,避免脂肪在体内堆积,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施治:

1
痰湿凝聚

证候:全身各处可有单个或多个肿块,无痛,困倦乏力,胸胁满闷 ,呕吐痰涎,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滑或濡。

治则:化痰祛湿,散结。

方药:化痰散结汤:陈皮12克,半夏12克,瓜蒌20克,浙贝母12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夏枯草30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车前子12克,丹参20克,泽兰12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平消丸、鱼腥草丸口服。

2
血瘀气滞

证候:面暗消瘦,四肢,肩背或腹膜部肿块,痛有定处,或伴有肢体麻木,肢端不温,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血斑块或斑点,脉弦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活血散结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熟地15克,泽兰12克,水蛭10克,蛰虫12克,地龙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藤梨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逐瘀丸口服。

3
热毒蕴结

证候:四肢或躯干部肿块,质硬,疼痛,或肿块破溃,伴发热、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清热散结汤:双花2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败酱草20克,虎杖12克,浙贝母12克,夏枯草20克,僵蚕12克,蜈蚣3克,全蝎10克,水蛭10克,黄药子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4
气血亏虚

证候:肿块日渐增大,伴面色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食纳日减,形体消瘦,时或低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散结。

方药:益气散结汤: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茯苓12克,灵芝12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20克,浙贝母12克,夏枯草15克,丹参20克,泽兰12克,甘松12克,藤梨根20克,全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博尔宁口服。

淄博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