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3大系,你在写哪系?

前几天和李步宁老师聊天,聊到如何用中国传统哲学解释书法。最后达成一个共识:书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也是也是传统哲学的具体运用。

这该怎么解释呢?先看一幅对联

孙伯翔楷书五言联

这是孙伯翔先生的一幅对联: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的二,反映在书法当中其实就是“黑与白”“虚与实”“方与圆”等相生相克的两字。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

操笔弄墨书法从无到有,积点成线,方圆并施,创造无穷妙处。但这无穷的妙处到底有无规律可循呢?

有,从书法的核心要素——笔法来分自古以来有三大系统:

一、篆籀绞转

二、一搨直下

三、方折铺毫

一、篆籀绞转

如果心中对颜体篆籀笔法没概念,下笔必然是盲目的。学过篆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篆书是没有提按和方折的,转弯处全都是圆转,这种运笔方法,如果写快运用到行草书中就是绞转。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比肩王羲之的亚圣,就是因为他是学二王,把篆籀绞转笔法运用的神出鬼没的人。

看看颜真卿《争座位帖》中的篆籀笔意:

篆籀笔法笔法顾名思义就是从篆书中来的笔法,可概况为:中锋运笔,多转无折。

锥画沙、如印印泥其实讲的就是中锋运笔下的篆籀笔法,用锥划沙锥尖从中间走过,沙子两侧对称自然溢出而富有立体感。印印泥讲的则是我们要均衡用力,如果盖印的时候四周没有均衡用力就虚了,篆籀运笔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写草书将篆籀用笔发挥到了极致。

如图《古诗四首》重红色圈中,皆带有明显特征的篆籀笔法

二、一搨直下

一搨直下的笔法其实是相对于篆籀笔法的写法和说法,如果说“篆籀”是古质,“一搨直下”则是今妍。

王羲之作为一搨直下的集大成者,站在前代书法大师的肩膀之上将篆籀笔法进行开创性挖掘,开创了书法史上的魏晋风流。一搨直下和篆籀笔法最大的技术区别在于起笔和转折处。

图 左:《小草千字文》 中的“行” 篆籀绞转的起笔

图 右:《行穰帖》 中的“行” 一拓直下的起笔

一搨直下笔尖直接入纸突现入笔的自由与快捷,所以要有运笔的空中动作,入纸前的俯、仰,正、侧等姿势变化,决定了入纸的角度,方起或尖锋入纸然后再将笔锋进行摆正, 调到中锋状态。

从运笔节奏看,形成了打点▶发力 ▶笔势的起笔三步骤,因为“快” “准” “狠”而区别于“篆籀绞转” 。

看看《十七帖》的一搨直下笔法的:

图中红圈就是空中作势,入纸直下,调整笔锋,蓄势再行笔,笔画节奏感十分强烈的“一搨直下”笔法。

在转折中一搨直下 采用“切转” ,所以与“绞转” 不同。从调锋的思维看切转也是重新摆正笔锋让笔毫回到中锋状态。

因为切转突然改变行笔方向所以横折、 竖提出现的笔画形态一般都是锐角与直角。

也是毛笔另一锥面的重新起笔。

图左:篆籀圆转, 图右: 一搨直下切转

三、方折铺毫

下图是演示铺毫的一个动作过程,红色箭头代表和行笔方向相反的逆势(也是笔杆和手部的倾斜),绿色箭代表头行笔方向。

因为倾侧、逆势铺毫充分发挥了笔毫的弹性,写出来的笔画线条也具有更强的张力,笔画变得更为坚实。

方折铺毫的用笔在唐楷、魏碑当中运用的较多。

我们选取《多宝塔》中的“百”字,入笔倾斜笔杆逆势铺毫,然后稍稍提按,顿笔为方写出方折,再折笔向下继续逆势铺毫。

需要强调一点,铺毫不是简单的将笔毫压下去打开,重点是笔杆和手部要有逆势,笔毫铺开的方向和笔杆前倾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有逆势才使回向的张力最大化。

从甲骨刻划到魏晋、唐楷的巅峰,古人通过长期对毛笔的观察和使用总结,不断让毛笔的特性发挥到最大化,从大规律总结以上三种用笔奠定了中国书法用笔的基础。

古人所有的笔运技巧基本上逃不出以上三种笔法范畴?学会这三点,也许你学书法不再走弯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