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融合育人
黄萍
融合育人的追求,就是遵循育人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展“品位高、质量优、有内涵”的教育。上海市金山区“以课程深化拓展融合之径,以体制创新汇聚融合之力,以队伍培育夯实融合之基”,在融合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初步打造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育人“样本”。
一、以课程深化拓展融合之径
金山区的融合育人立足课程深化,提升课程品质,在基础型课程区域化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和课程顶层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呈现出项目推动、特色发展、系统建构等特征。
1.聚焦立德树人,推动基础型课程区域化实施
自2012年以来,金山区就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探索学科基础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三维教学目标,落实了学科素养之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了“金质10”区域小学学业质量评估体系。从2014年开始,金山区就承担了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研究。该研究以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为基点,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进行试点,如今又有地理、艺术和体育等学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四维目标,探索学科育德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实施策略。
2.立足区域特点,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整体推进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创新素养培育基地”“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两个子项目为动力加以推进。现在,全区108个创新实验室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还成立了教育部“建立健全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研究课题”市陶艺项目子课题金山区实验校联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小学民族技艺培训项目在金山区已持续推进了14年,全区现有近百个民族技艺培训项目被立项。从2015年起,金山区又推出了“戏曲进校园”工程。在民族技艺项目实践过程中,各校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设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今,已涌现出“西林版画”“枫小农民画”“廊小莲湘”等一大批精品课程。学生在民族技艺培训中习得了技艺,传承了文化,促进了个性发展。
3.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课程系统化建构
在“琴棋书画”区域教育品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特色学校建设认识的不断提升,金山区开展了“艺术育人的金山模式”探索。如山阳中学等实验学校架构起“以艺育德、以艺启智、以艺培能、以艺促美、以艺养心”的办学体系,出版了《艺术育人的金山模式》系列丛书(五本),走出了一条以艺术引领“一育带全育”的融合育人之路。此外,以兴塔小学为代表的“以球润德、以球促学、以球健体”的足球育人体系,以张堰地区、钱圩小学为代表的“以棋育德、以棋启智、以棋怡情”的棋类育人办学思路,以漕泾小学、吕巷小学为代表的以“写一手好字,做一个好人”为目标,融“课堂学习、社团建设、实践体验”于一体的书法教育体系等正走向成熟。
为了深入开展劳动教育,金山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山区普职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普职融合课程建设,通过推进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职业体验中心、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不断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内容和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兴趣和劳动技术水平。
二、以体制创新汇聚融合之力
近年来,金山区致力于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边界,促进学校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各类教育供给、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
1.打通校内外边界,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建立家庭教育促进会,以组织和团结家长、与金山教育发展同步、为金山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为宗旨,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多元化的资源平台。在区域整体推动下,朱泾地区三所小学成立了家长学校联盟,石化地区7所幼儿园成立了家委会联盟,亭林地区成立了地区家长委员会。“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的家长驻校制在全区学校得到了推广,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相联、校际合作的融合育人局面。
2.打通行政边界,推动体教资源深度融合
围绕学生体质健康的国家战略要求,根据市体教的要求,金山区积极探索,在实现专业教练共同培养、专业场地共建共享、体育赛事共同组织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体教一家”的道路。区教育局、体育局携手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通过协同管理,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集资源、活动、评价于一体,提出了学体并重、德智体融合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体育训练与品德培养、文化课程学习相结合。
通过几年的实践,金山区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规则意识、拼搏精神、抗挫能力等素养的同时,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金山区已有18所学校成为上海市排球大联盟成员单位,10所中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还有亭林小学、亭新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曲棍球后备人才推广校。
3.打通系统内外边界,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合力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基地。根据“金山情”主题教育和学生暑期活动需求,金山区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传承、农业科技体验”三大主题命名了59个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后又增补至180余个。为了让基地能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金山区启动了基地评估办法及培育辅导机制,包括明晰功能定位、帮助开发课程等,有效提升了各实践基地的育人效率。如今,荣欣书院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学生礼仪教育、山阳田园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农业传统生活体验课程、山塘琮璞苑以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传承为核心的青瓷体验和传统文化综合创新课程,已成为金山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是协同搭建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针对学校少年宫发展资源不均衡等问题,金山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推进金山区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意见》,全力打造学校少年宫联盟“金山模式”的升级版,创造性地成立了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实现了体制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联盟成立后,市文明办连续三次在金山区进行了上海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深化推进会、长三角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少年宫建设全国论坛等活动。截至目前,联盟拥有学校少年宫36所,农民画、书法、剪纸、版画、篆刻、机器人等项目教育中心10个,社会成员单位17个,镇域学校少年宫联盟1个,村居少年宫2个。近两年来,联盟共推出德育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实践活动类项目八百多个,通过建立学校少年宫体验课程推送机制,促进学校少年宫優质、均衡、特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山模式的区域学校少年宫育人之路。2017年,金山区在上海市青少年实践活动(金山)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区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提出了“上海水平、全国一流、国际影响”的发展目标。如今,该中心已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三、以队伍培育夯实融合之基
融合育人离不开课程改革、机制创新,但更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金山区通过搭建研训平台、创设双向发展机制、开展跨界跨区交流、聘请校外辅导员进校园等举措,多样化培育、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实施,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融合育人需求的教师队伍。
1.完善分类培训体系,搭建多样化成长平台
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建立分层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将“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出“培养理想教师,达成教育理想”的目标,实施教师生命价值教育行动计划。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师专业素质调研,先后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了师德与育德能力、本体性知识、中小学理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等专项调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以明天导师工程“学科工作坊”、双特联谊会“四名”工作平台以及高端教师培养平台组成的培训网络,开发多种互动研训、专业培训模式,开展“1+5”育德、学科专业能力和德育一体化等项目式、主题式互动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2.创设双系列培养机制,营造多元化发展氛围
通过推行体育教师“双证”制度、复合型教师建设制度,促进教师学科、项目、个人专长能力的融合与多元发展。根据发展需要,金山区在年度绩效评价中设置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贡献奖,在区第七届“明天的导师”工程中增设了项目首席、导师、骨干教师,为金山区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多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实施校际“项目走校”,拓宽多渠道交流平台
通过区域艺术教育合作大联盟,开展“共享课程”活动,为艺术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区项目中心组织开展“项目走校”、教师跨校执教活动,使一些特色项目相继走进了区域内的其他学校,在推进和辐射项目成果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组织项目教师开展跨界、跨区交流活动,使师资培训和交流活动更具拓展性、丰富性,让教师们得到了更多元、更专业的指导。
4.聘请校外辅导员入校,丰富项目化发展资源
创设项目校外辅导员聘任制度,聘请跨区、跨界的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因地制宜地成立相关的工作室,为“融合育人”从学科、项目发展到文化创建提供了更充足的人力资源。如推行优秀教练员入校带训制度,目前在校执教的教练员已达120人;推行选聘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社区志愿者担任学校少年宫指导教师制度,如今有近百名“特殊教師”活跃在金山区乡村少年宫的舞台上。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