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东风看牡丹——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三)

                              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三)

川    雪

经过数百年文化积淀,在宋人观念中,牡丹渐成首都、中央或中原的象征,宋人牡丹诗词在表达贬谪感的同时,往往与京国之思乃至家国之恨联系起来。

先看吕夷简、范仲淹的两首同题诗:

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吕夷简《西溪看牡丹》)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范仲淹《西溪见牡丹》)

吕夷简、范仲淹俱为北宋名臣,他们曾先后到海陵(今泰州)西溪盐场任职。前者在此地任职期间曾种过牡丹,并写下了一首《西溪看牡丹》;后者天禧间来此地任职,恰逢牡丹盛开,因而写下《西溪见牡丹》。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诗人对于回京任职的向往。如前诗以质询的口吻问牡丹“何事栽培近海涯”,意谓牡丹不当生长在此处,而应该“移入五侯家”;后者虽然语调比较乐观,认为在这里居然也能见到牡丹,但他所念及的却是“上林色”,流露出对京国的思念和向往。两首诗中,触发诗人京国之思的正是生长在这僻远小镇上的牡丹。

与吕夷简、范仲淹的这两首诗相比,李纲的《黟歙道中士人献牡丹千叶面有盈尺者为赋此诗》,所流露的贬谪感更强烈更深刻:

平生爱花被花恼,每见牡丹常绝倒。

自从丧乱减风情,两年不识花枝好。

迩来谪堕烟雨中,行色日与春光浓。

今夕何夕见粲者,颇类寿安千叶红。……

李纲此诗回忆早年玩赏牡丹之狂态,追述自己的贬谪生涯,抒发在贬谪之地见到牡丹时的复杂情感,并用拟人和移情的手法描述牡丹的情态:“嫣然见我如感伤,似诉处此非其乡。”不仅如此,由于李纲之贬与中原沦陷、宋室南渡同步,因此,作品在抒写强烈贬谪感的同时,更抒发了深沉痛楚的今昔盛衰之感、家国沦丧之恨。

靖康之难后,宋室仓皇南渡,广大士人流落江南,而广袤的中原大地则沦入金人之手。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流落之悲与家国之恨成为南宋牡丹诗词的重要主题。牡丹主产区在中原,北宋时期,牡丹玩赏活动趋于极盛,中心在洛阳、开封、陈州等地,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已成为国都、中央、中原的象征。当南渡士人流落江南乍睹牡丹之时,一种强烈的漂泊异乡的流落之悲涌上心头:

知君流落在天涯,八节滩头忆旧家。

想对东风开病眼,几行和泪洛西花。

(周紫芝《王元道剪牡丹见饷二绝》其一)

周紫芝是南渡时期的知名诗人,经历过北宋的繁华,甚至直接参与过当时的牡丹玩赏活动。当他在南渡过程中和安定下来之后再次见到牡丹时,中原的沦陷所导致的宋室的南迁与个人的流落,一下子涌上心头,因而写下了这首蕴含着漂泊之感、流落之恨的沉痛诗句。

宋室南渡之后,中原落入金人之手,北宋王朝曾经的繁荣已成为南柯一梦。对于南宋士人而言,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已不可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偏偏会在不经意间与昔日曾令“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牡丹相逢,这无疑在“梦绕中原块土”的文人士大夫心头掀起巨大波澜。他们追忆往昔繁华,痛惜中原之沦丧,他们想象昔日的名园在异族统治下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美艳的牡丹为荆榛狐兔所代替。由牡丹所激发出来的深重的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成为这一时期牡丹诗词最重要的主题。

先看陈与义的《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是南渡时期著名诗人。此诗作于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其时距靖康之难已整整十年。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破东都汴梁和西京洛阳,诗人漂泊江南,无家可归。“伊洛”,指河南的伊河、洛水。当时诗人流落在浙江桐乡北的青墩溪畔,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洛阳。北宋时洛阳盛产牡丹,在家乡时每年都可以看到;如今诗人做了江南的流浪者,当他在青墩溪畔忽逢牡丹之时,滚滚胡尘,十年漂泊,万恨千愁,霎时涌上心头,凝定在独对牡丹的无语凄凉之中。

再看刘克庄的词《昭君怨·牡丹》: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此词咏牡丹,上片写自己曾阅读过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从中得知北宋洛阳牡丹之盛,而牡丹绝品姚黄,也非扬州芍药所可比并,流露出对北宋洛阳牡丹之盛况的憧憬与追忆。而“旧谱”之“旧”,警醒地告诉人们,繁华早已尘封于历史!于是下片再以一个“旧”字唤起:往日的王侯宅第、“洛阳名园”,如今是何等景况呢? 大概是荆榛满眼、狐兔纵横,一派荒残破败的景象吧! 于是在词的结尾,词人黯然而沉痛地写道:“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再如陆游的《赏山园牡丹有感》: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馀。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

这首诗是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春末陆游在山阴时所作。诗人是由赏牡丹花想起了洛阳等地盛产牡丹,而再次表明他决心收复北方失地的政治抱负。

这种深沉痛楚的家国之恨最集中体现在遗民词人蒋捷的《解连环·岳园牡丹》中:

妒花风恶,吹轻阴涨却,乱红池阁。驻媚景,别有仙葩。遍琼甃小台,翠油疏箔。旧日天香,记曾绕玉奴弦索。自长安路远,腻紫肥黄,但谱东洛。

天津霁虹似昨。听鹃声度月,春又寥寞。散艳魄飞入江南,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万叠花愁,正困倚,勾栏斜角。待携尊、醉歌醉舞,劝花自乐。

“岳园”,或即岳飞孙岳珂金陀坊之岳家园。由于岳园与抗金名将岳飞有一定渊源,牡丹又是象征北宋繁荣昌盛的“洛阳花”,蒋捷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独步岳园,看到满园娇艳绽放的牡丹,安能不睹物心惊,悲从中来,感慨万端!此词首三句言晚春节物,“驻媚景”三句切入本题,谓唯有牡丹花在此群芳凋零之际妖艳地绽放。以下转入咏史。“旧日天香”两句,遥想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的盛事,实即对汉唐盛世的无限追念。“自长安路远”,谓唐王朝衰亡之后,西北一带为胡人所侵扰,长安成了遥远的边疆。“腻紫肥黄,但谱东洛”,纪北宋东都牡丹之盛,而着一“但”字,则宋朝只能暂保中原,无力恢复西北边地。“散艳魄,飞入江南”者,中原沦陷,宋室南迁,偏安江南之谓也。“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者,江南亦蒙胡尘,昔日繁华旧梦已失却任何依赖,一切已灰飞烟来矣!这首短短百余字的牡丹词,竟浓缩着由盛唐至宋亡五百年间盛衰变幻的惨痛历史!

(0)

相关推荐

  • 洛阳----牡丹正怒放

    更新于 2019-04-06

  • 洛阳黑牡丹

    洛阳黑牡丹

  • 去洛阳看牡丹,国色天香

    游山玩水19982020-12-24 10:47:10

  • 潘中原牡丹国画艺术赏析

    潘中原,1966年出生,自幼痴迷美术. 田间地头,河边坑塘,皆为画案,中学毕业后,背井离乡,求学拜师,精研细琢,独成风格. 虽非科班出身,但根植乡土,绘自然精华,集家乡灵气,画鸡与牡丹,备受名家喜爱. ...

  • 惆怅阶前红牡丹——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二)

                                    惆怅阶前红牡丹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二) 川    雪 在咏牡丹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借花抒情,申述心志的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

  • 大珠小珠落玉盘——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三)

                   大珠小珠落玉盘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三) 川     雪 中国古代乐器众多,下面选几首吟咏不同乐器的古诗,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怀. 先看白居易的<琵琶行&g ...

  • 国色原来不染尘——咏白牡丹古诗词赏析

    国色原来不染尘 --咏白牡丹古诗词赏析 川   雪 牡丹花大色艳,被誉为花中之王.其色多达二.三百种,其中深色牡丹尤为受人推崇,倍受喜爱.而白牡丹因其色素质冷,则不大受人待见.不过,在吟咏牡丹的古诗词 ...

  • 郑有香:观牡丹咏牡丹·杏苑双花赞

    观牡丹咏牡丹 郑有香 登西岭观牡丹 橙黄金作镂, 月白玉成盘. 日出牡丹暖, 风吹芍药寒. 缤纷容远客, 艳彩映回栏. 来此身心悦, 风光亦可餐. 咏牡丹 芳华绝代绿云裾, 傍石依山远九衢. 昔日长安 ...

  • 颇觉春容属菜花 ——咏菜花古诗词赏析

    颇觉春容属菜花 --咏菜花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眼光.而有些花则开得朴实无华,难于引起人们的兴趣,菜花就是如此. 不过,在古代诗歌中,有些诗人独具 ...

  • 贞姿高节欲凌云——咏竹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竹林是诗歌 ...

  • 二十三丝动紫皇——咏音乐古诗词赏析(四

          二十三丝动紫皇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四) 川    雪 唐代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 ...

  • 请奏鸣琴广陵客——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二)

    请奏鸣琴广陵客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二) 川    雪 唐代诗人李颀的<琴歌>,寄寓思乡之情: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 ...

  • 水泻玉盘千万声——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水泻玉盘千万声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川    雪 中国古典音乐十分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及吟咏音乐的诗文.在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五 ...